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有一类特殊的加密资产以其独特的病毒式传播、社区狂欢和文化属性脱颖而出,它们便是“Meme币”,这类币种往往脱胎于网络迷因(Meme),如狗狗币(Dogecoin)、柴犬币(Shiba Inu)等,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属性和社区凝聚力,在加密世界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热潮,当这些带着浓厚西方网络文化色彩的“Meme币”漂洋过海,进入中文语境时,它们的中文名称便成了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
“Meme”一词,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旨在描述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类似于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在中文世界里,“Meme”的翻译经历了从最初的音译、意译到如今约定俗成的过程。
最初,一些较为直译和学术化的称呼如“迷因币”被提出。“迷因”二字,精准地对应了“Meme”的文化传播内核,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对于普通大众,尤其是加密货币爱好者而言,“迷因”一词略显晦涩,不够接地气,难以迅速传播和记忆。


随后,考虑到“Meme”的发音和其“模仿、复制、传播”的特性,也有人尝试使用“模因币”。“模”有模仿、模型之意,“因”则延续了“基因”的联想,相较于“迷因”,“模因”在字面上似乎更贴近其本义,但也同样未能完全摆脱“学术感”,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度有限。
真正让“Meme币”中文名称“活”起来的,是那些已经成功落地并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具体币种,它们的中文名称往往并非严格遵循“迷因”或“模因”的翻译,而是采取了更通俗易懂、更具传播力,甚至与自身形象深度绑定的命名方式。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Dogecoin”的中文名——“狗狗币”,这个名字直接取自其LOGO和核心灵感来源——柴犬“Doge”的形象。“狗狗”二字简单、可爱、朗朗上口,极具亲和力,迅速被中文用户接受并广泛传播,它不仅准确传达了币种的来源,更通过“狗狗”这一大众熟知的动物形象,拉近了与普通投资者的距离,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加密货币”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同样,“Shiba Inu”中文名为“柴犬币”,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命名逻辑,直接点出其与柴犬的关联,而像“Pepe Coin”(佩佩币),则以著名的网络表情“佩佩蛙”直接命名,简单粗暴却深入人心。
还有一些“Meme币”的中文名称带有更强的戏谑、调侃或社区自嘲色彩,这与“Meme”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娱乐精神不谋而合,一些新兴或小众的“Meme币”可能会根据其社区特点或网络梗,起出更加接地气、更具网络流行语风格的名字,虽然这些名字可能不够“正式”,但却在特定社群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
“Meme币”中文名称的选择,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场文化适应与本土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中文用户对这类加密资产的理解方式:既要保留其“Meme”的娱乐基因和网络文化属性,又要使其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认知习惯,一个好的中文名称,能够帮助“Meme币”在中文世界快速建立认知,吸引社区成员,甚至成为其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Meme币”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或许还会出现更多形态各异的“Meme币”,它们的中文名称也可能会继续演化,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但无论如何变化,“Meme币”的核心——社区共识、文化认同和娱乐精神——将始终是其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能够精准捕捉这一核心,并巧妙融入中文语境的中文名称,无疑将在“Meme币”的本土化之路上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