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区块链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在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上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央企积极拥抱区块链,将其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央企布局区块链:战略引领,责任担当
央企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应用场景、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深厚的行业积累,在区块链布局上展现出战略眼光和责任担当,国家层面,一系列鼓励区块链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央企指明了方向,央企积极响应,将区块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成立专门的区块链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构建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通信央企致力于构建高性能、安全可靠的区块链基础设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能源央企探索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能源交易等领域的应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央企则聚焦区块链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等方面的创新;中国中车、中国船舶等制造央企尝试将区块链应用于智能制造、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这种多领域、全方位的布局,体现了央企在引领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决心和实力。
央企区块链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成效初显
央企区块链应用已从概念验证逐步走向规模化落地,在众多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

-
供应链管理与金融: 这是央企区块链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领域之一,通过构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央企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招商银行基于区块链的“招银微企链”,联合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中国建材、五矿集团等央企也利用区块链实现了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化、不可篡改性,提升了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
数字身份与可信数据共享: 央企在涉及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数字身份提供安全可信的解决方案,实现“一人一码、一物一码”,保障数据隐私和安全,在政务服务领域,部分央企与政府合作,利用区块链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身份认证和电子证照共享,提升了办事效率和公信力。
-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央企是制造业的骨干力量,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能够实现生产数据的全程追溯、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产业链的高效协同,中国商飞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飞机零部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海尔集团基于区块链构建了大规模定制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

-
能源与环境: 在能源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分布式能源交易、碳足迹追踪与碳交易、绿色电力证书认证等,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已开展相关探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在环保领域,区块链可应用于排污权交易、环境监测数据存证等,提升环境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
政务服务与社会治理: 央企积极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在司法存证、电子合同、不动产登记、公益慈善等领域,区块链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增强了社会信任,提升了治理效能。
央企区块链应用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央企区块链应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技术层面,区块链的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以及与传统系统的融合仍需持续优化;标准层面,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跨链互操作存在障碍;人才层面,复合型区块链人才短缺;应用层面,部分场景的商业化模式尚不清晰,规模化复制推广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央企区块链应用将呈现以下趋势:
- 技术融合深化: 区块链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释放更大价值。
- 应用场景拓展: 从当前的重点领域向更广泛的行业渗透,特别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更大作用。
- 产业生态共建: 央企将加强与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区块链产业生态。
- 标准体系完善: 积极参与区块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技术规范和应用的健康发展。
- 安全可控强化: 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保障区块链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筑牢国家数字经济安全屏障。
中央企业作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正以实际行动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持续深化,央企必将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数字中国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引领全球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