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13日开始,“通信行程卡”(行程码)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等同步下线。随着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优化,相信会有更多的“码”逐步退出,这是恢复人们正常生活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码”的逐步退出又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借此收集的个人信息如何安全妥善处理。不仅是行程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景区、小区物业、商场超市等收集的个人信息又该如何处理?这些被收集的海量个人信息如果不能做到安全妥善处理,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性并不亚于另外一场“疫情”。
过去三年中,人们已经熟悉了各种“码”,包括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等。无论是哪种“码”,都是以个人信息收集为基础的。比如说,健康码大致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行程信息、健康证明信息等。在后续升级改造中又合并了核酸检测证明、疫苗接种证明,以及场所码、复工码、货运码等信息。
这些都关系到了个人信息保护,许多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在防疫过程中,尤其是疫情肆虐的阶段,人们可以让渡一些个人权利、服从防疫大局。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个人信息保护需要逐步加强。
各种个人信息的收集并不单纯体现在“码”上,还体现在一些基层单位过分收集个人信息上。比如说,过去一段时间,进出自己家的小区,物业会要求你填写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职业状况、亲属人员、接种疫苗情况等。
其中不少是个人的敏感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甚至会引发诸多的犯罪行为。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21)》,近一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网民总体损失约达805亿元。82.3%的网民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去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此前,我们还经常看到有的地方将感染新冠病毒人员的部分信息公开披露,包括家庭住址、亲属人员等信息,这都是对个人信息的侵犯。
要避免这种行为,首先是要严格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主体。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没有具体的行政单位,任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都需要被禁止。过去一段时间,在疫情防控压力下,收集个人信息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情况今后必须避免。法无明规不可行,违法必被追责。
其二是要抓紧对相关数据进行安全妥善的处理。有专家就指出,随着“新十条”的落地,类似核酸信息、场所码等收集的个人数据都应该销毁、封存或者彻底“脱敏”。
其三是必须加强民众对个人信息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大对侵犯相关权利的惩戒力度。
早在2021年年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就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要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同时,上述《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违规违法收集、利用、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及时向网信、公安部门举报。现在是需要在监督和惩戒方面拿出“实招”的时候了。
第一财经持续关注这一问题,并刊发了《健康码三年后退场,专家建议这类隐私数据应销毁或封存》等多则报道。12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通信行程卡”系统自12月13日0时下线相关服务后,将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全部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总之,在过去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种主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民众的各种信息,其中包括很多敏感化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安全妥善化处理,应该是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的后续工作,这不亚于另外一场“防疫”。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