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因何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芝麻大魔王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我之所以写这个题材,是因为看到有些作品对这段历史的宣传带偏见,从而影响了年轻人对“上山下乡”的认知。所以,我决定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说一说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

  其实,昨天我原本是写了一千多文字的,可不知什么原因不让发布。修改了几次也不行,索性发了一组图片。

  果不其然,文章发布后便有人询问“上山下乡”是不是“文革”搞的政治

  运动。

  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解释几句,尽量把问题说得清楚些。为了使文章顺利发出,就不再从中夹带个人评论了,只限于叙述事实。

  那么“上山下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这个运动,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其中包含着许多的无奈。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过上了平安生活,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据有关数据,1960年,中国人口总数从建国初的5.4亿增长到了7亿,而且城市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供应的紧张。可是,屋漏偏遇连阴雨。1959年至1961年,国家又遭遇了三年“大饥荒”,人们的吃饭问题亚压力山大。

  而这几年,城市的中学毕业生不断累积,可国家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岗位安排他们的工作。

  但是,大量没有生活来源的青年长期流浪社会,势必会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主管经济的陈云同志向中央提出“知青下乡”的建议。

毛主席因何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他的设想是先把青年人分散到广阔的农村去,不但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能缓解城市的压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建设,等大批工厂的建设落地后,便产生了工作岗位,然后再让知青陆续返城。          不能不说,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这是一条权宜之计。

  经过中央反复研究 ,1968年12月,毛主席向青年人发出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思想十分上进,毛主席的号召立刻得到积极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一时间,激昂的口号响彻了大江南北,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潮水般涌动起来。

  有关数字显示,截至1978年,下乡知识青年总数为1700万人。

  由此可以看出,“上山下乡”运动不是“文革”中的政治运动,而是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战略性创举,只是在发动的时间上与“文革”重合了而已。

  不可否认,“上山下乡”运动确实让城市青年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大的罪,甚至有人因此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但是,从整体来看,“上山下乡”不仅为稳定社会秩序提供了保障, 而且本身也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这场运动推动了农村建设与发展,促进了城乡交流与融合,培养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增强了青年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他们的革命意志。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上山下乡”是人才的摇篮,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赵乐际、蔡奇、张德江、刘云山等一大批国家领导人均来自知青队伍。

  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上山下乡”。它承载了一代青年的理想与奋斗,是夜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星。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必将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一代人,向知青朋友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