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发、首秀的智能体令人眼花缭乱。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推动经济形态智能化跃升,更在技术和制度的共进中孕育出新发展模式,为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澎湃动能。
多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引导和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布局初现端倪。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北京市作为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在类脑智能、光电计算等核心智能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千行百业实现效率跃升。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5700亿元,以宇树科技、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出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共计569家。
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工信部出台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细化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性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统筹谋划。在“战略引领+精准施策”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不断向上迭代,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依然面临多重制约。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高端AI芯片研发能力弱,高性能计算集群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人工智能衍生出的网络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数据隐私保护等风险问题破“墙”而出。三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监管制度滞后,滋生道德、法律、信任等一系列难题。因此,应多方协力解决。
政府层面,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战略驱动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长效投入机制,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加大对高端芯片、算力算法等“卡脖子”领域的投入。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文件、伦理规范,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等于一体的体制机制,明确人工智能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边界,确保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过程合理合法。
产业层面,聚焦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全球竞争力。聚焦产业前沿,筑牢技术地基,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难点重点问题,打造独立自主、创新引领的完整产业技术链。强化产业协同,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通过研发新型智能装备和促进技术变革,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新机注入强劲动能。
企业层面,充分激活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动能与责任担当。激发企业人才创新能力,鼓励科技人才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中正视差距、加倍努力、攻坚克难。鼓励企业发挥内生动能,以自主创新为内核驱动企业自身实现从“向外求”到“向内求”的根本转型。引导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价值融合,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伦理规范、风险防控等人工治理课题,积极承担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 希 李 烨)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了解学习更多财经知识,可以及时添加微信联系我,作为行业资深客户经理,用专业给您提供实时可靠的服务!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