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哲学总爱琢磨“人性”?马克思主义又怎么看?(用接地气的方式聊透这个大问题)

芝麻大魔王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各位读者朋友应该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思想文化感兴趣,所以我们来谈谈“为啥哲学总爱琢磨人性”,相信咱们老百姓也喜欢人性。

  一、哲学为啥揪着“人性”不放?其实和你我每天的纠结都有关

  其实哲学聊人性,本质是在找“人该怎么活”的答案,就像你纠结“我为什么会这样”“社会为啥这么复杂”时,底层逻辑都是人性问题。

  所以就有“我到底是谁?”,这种灵魂深处的问题。比如,年轻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会迷茫甚至陷入虚无,就是思考“我到底怎么成这样了?”,然后我们进一步思考发现学历不值钱了,社会节奏太快了,学校过于象牙塔等等因素。

  所以关于追寻灵魂深处这种深刻的问题,往往在我们最脆弱或者最安静的时候会想。

  比如我记得小学四五年级,在家里呆的无聊就在想:人为什么活着?还有比如你加班到崩溃时突然想:“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打工吗?”这其实和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问的“认识你自己”是一回事。

  所以哲学发现:搞懂“人性里有啥”(比如理性、欲望、同情心),才能明白“人为啥会这么做”。

  就像孟子说“人性本善”,就像看到小孩掉井里,人本能会去救,所以他觉得教育该“保护善良”;而荀子说“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懒、贪,所以得用规矩“驯化”,所以这两种观点至今还在影响我们怎么管孩子、定法律。

  2. 其实社会怎么跑?全靠人性“方向盘”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的社会讲“人人平等”,有的却分三六九等?哲学家用人性当“放大镜”。

  比如: 文艺复兴时,人们喊“追求自由”,因为那时的哲学家发现:封建制度把人当“机器”,而人性里天生有“不想被束缚”的冲动;再比如现在讨论“996合不合理”,本质也是在争“人性到底该为钱妥协,还是该追求自我实现”。

  所以,无论是那个时期,人性的影响都无处不在。我想:只要有人,关于人性的问题就仍然存在。

  3. 连“怎么做好人”都得从人性里找根据

  比如就像你纠结“该不该扶老人”时,背后是人性观在打架:

  比如你相信“人天生互助”,你可能更愿意伸手;

  比如你相信“人都是自私的”,可能就会犹豫。

  所以哲学聊人性,就是帮我们把这些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逻辑,比如康德说“人不能当工具”,就是在强调人性里的尊严感,这也是现代人权思想的源头。

  二、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别把人性当“固定”,它其实是“生成”

  马克思主义不像老派哲学那样空谈“人性本善或本恶”,而是说:“你的性格、欲望、追求,全是你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炼’出来的。”

  大家的性格,欲望以及追求其实往小的说“我就是我,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而往大的说“我是我们中的之一,是社会的缩影”。比如,我们老说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所以大家的性格,欲望以及追求也都不太一样。

  1.那么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产品”。

  老派哲学家常说“人性永恒不变”,比如觉得“人天生爱钱”,但马克思指着工厂说:“你看那些工人,不是天生爱加班,而是没钱就得饿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逼的!”

  所以他的金句: “人的本质不是你天生啥样,而是你每天和谁打交道、怎么干活。”通俗说:你在互联网公司当社畜,和在农村种地的父母,人性表现肯定不一样,因为你们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完全不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认识到底先进在哪里?比如,你接受了人性不是固定的,而是会变化的,至少这点来看我们解脱了自己。当我们纠结自己的人性时候,可能是受到了社会关系的限制,处于被影响的一方,让我们得到“喘息”;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自己的人性不断的进化,所以又给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信念。

  这就告别了传统观念中:喜欢定性评价别人;喜欢压制别人。而马克思主义中的动态生成性“人格”告诉我们可以自己选择。

  2. “劳动”才是人性的“塑造师”

  马克思发现: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是会说话,而是会“动手改世界”。比如原始人打磨石头做工具时,慢慢长出了聪明的大脑;现代人敲代码时,也在培养“逻辑思维”——人性不是天生的,是你“干出来”的,都是你“选择”。

为什么哲学总爱琢磨“人性”?马克思主义又怎么看?(用接地气的方式聊透这个大问题)

  所以为啥打工人常觉得“上班像螺丝钉”?马克思说这叫“劳动异化”:你明明是为了生活打工,结果反而被工作榨干,连“喜欢画画”“陪家人”的人性需求都被忽略了,这不是你“本性有问题”,而是工作模式把人逼成了这样。

  三、普通人该怎么用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

  可别信“人性固定论”: 比如有人说“男人天生花心”“穷人天生懒惰”,这其实是拿某一种社会环境下的现象当“永恒真理”,马克思主义会告诉你:这些可能是婚姻制度、贫富差距带来的,不是天生的。

  看清“人性背后的推手”: 当你觉得“自己太贪婪”“总焦虑”时,不妨想想:是不是社会总在逼你“赚更多钱”“买更多东西”?就像手机APP总让你“买买买”,不是因为你天生贪,而是资本在利用人性弱点赚钱。

  相信“人性能变好”: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不是让人压抑欲望,而是创造一个让“善良、创造力、爱”更容易生长的社会。比如就像如果公司不鼓励“内卷”,你可能更愿意帮同事,这才是人性里更美好的一面。

  最后唠两句: 哲学聊人性,还真不是为了掉书袋,为了让你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装逼”,而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明白:知道自己为啥这么想、社会为啥这么转,然后才有机会一起把世界变得更“像人该待的地方”。

  你觉得现在的生活里,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人性被压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