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农民参加土改、生产与支前参战

芝麻大魔王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围绕着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和支前参战展开,体现了为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服务的特点。强有力的思想教育,不仅确保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而且使人民解放军的后方更加巩固,形成了“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生动局面。

  01

  发动农民开展土改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保证革命战争胜利的最基本条件。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并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顺利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物质利益原则,制定与实行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段“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随着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的深时间内,人发展,各地农民对于解决土地问题的要求日益迫切。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各解放区党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逐步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实行。声势浩大的深刻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群众运动很快在老解放区、半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广泛兴起,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自卫战争成为更具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战争,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定了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

  第二,进行阶级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帮助农民树立当家作主的意识和激发农民参加革命的斗志。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农民存在着“地主拥有土地天经地义,农民交租交粮理所当然”的想法,对土改的道理、政策也不是十分清楚。对此,党一方面用诉苦、挖苦根、算剥削账、讨论谁养活谁等办法,对农民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向农民群众详细解释党的《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使党的土地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教育和诉苦运动,广大农民摆脱了旧的传统观念束缚,了解了实行土地改革是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解放和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必由之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军支前的革命热情。

  第三,增强对土地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工作机构,运用有效手段,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各解放区党组织分别派出土改工作团(或土改工作组),与当地党组织在查阶级、划成分的基础上,组织、改组或充实贫农团和农会,发动土地改革斗争。解放军各级政治机关同当地党委保持着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土改进展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部队在驻地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和意义,开展“一封信活动”,发动干部战士给家属、亲友写信,宣传和解释党的政策,劝说他们积极拥护和参加土改斗争。在新解放区,部队派出干部组成工作队或民运小组,配合地方发动群众。

  第四,掌握政策和策略,克服与纠正“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把握土改工作的正确方向。在土地改革运动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先后出现过“左”、右两种偏向,特别是侵犯中农利益、侵犯和破坏工商业、对地主和富农的过火行为等“左”的错误,偏离了土改运动的正常轨道。中共中央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指示和毛教员、刘少奇、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发表谈话等方式,对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策略作出更加完善的规定和说明,及时克服和纠正了存在的错误,使土改运动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

  02

  鼓励农民积极生产支援前线

  党中央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予以充分注意,并对农民进行教育鼓动,使他们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提出具体的方针和方法,用以指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早在1946年,毛教员就强调要把生产与减租当作解放区的两件大事来抓1948年4月1日,毛教员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重申“在目前数年内,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一方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一方面支援人民解放战争”。5月25日,毛教员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中再次强调要把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放在各级党委领导工作的适当位置,各解放区的党和人民政府,在土改后迅速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上,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解释发展农业生产与支持解放战争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关系,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奖励农民生产发家,提倡组织起来变工互助,大量发放农业贷款,解决生产中的困难,使解放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翻身做了主人的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担负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

  03

  参军作战中的思想教育

动员农民参加土改、生产与支前参战

  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人人民军队。没有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战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教育保障农民也无法发挥巨大的作用。

  做好新兵的思想教育,是确保部队稳定和提高战斗力的前提条件。各部队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新战士的阶级觉悟,端正他们的人伍动机,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协同地方政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需要救济的给予适当救济,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安排组织代耕,没有分到土地的及时分配土地,通过解除后顾之忧让新战士安心部队工作。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原则,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军队与地方相结合做好支前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服务战争和以后的地方工作打下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随军民工一般被纳入部队建制,党为其建立了同军队类似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对各级领导骨干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如战役动员、政策纪律教育、宣传胜利、开展立功运动、抚恤伤亡等对民工中有突出贡献者及时给予嘉奖、宣扬,并通报原籍政府给予奖励;对有困难者给予体贴关怀并尽力解决其困难。随军民工换岗时,做好欢迎欢送、总结鉴定、评功奖励工作,并把支前民工工作同发展本地区的工作和加强战区的群众工作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民工在战斗、战役中的作用,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战略决战中,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巨大的战争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支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 260余万头,粮食4.25 亿公斤。如何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关乎战争全局。在各地中央局、政府和军区的动员组织下,各省群众提出了“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掀起了全民支前的热潮,有力地保证战略决战的胜利,彰显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0页、第1172页、第1311页、第1317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08页、第757页、第7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