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古代叫什么?答:银行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金融机构,也是我国历史上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在中国古代,银行一般是指官办的商业银行,如今的的银行一般是指 *** 设立的国有商业银行。
一:银行在古代叫什么?
钱庄、钞关、钞司、钞局等。在我国古代,银行的叫法比较多样。最早的银行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称为“钱庄”,主要是由私人经营,提供货币兑换、储蓄、贷款等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的叫法也逐渐演变。如宋朝时期称为“钞关”、“钞司”,明朝时期称为“钞局”。这些银行的功能与现代银行类似,但在古代,银行的性质更多地体现为 *** 机构或官营企业。
在古代,银行的兴起与经济发展、贸易活动的繁荣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货币、信用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银行因此得以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在现代,银行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银行在古代叫什么称呼
金比银贵,人尽皆知,银行放钱的地方叫金库,可是,为什么偏偏“银行”它就叫“银行”呢?为什么不是金行、钱行、币行?从BANK这个词上看,和“银”、“行”也都没有半毛钱关系啊!BANK被翻译成这个名,究竟是为啥?从银行(BANK)的本源来说,其实喊金行、柜行、凳行,都不为过呀?

1.起源意大利:原意还真是板凳!
追根溯源,最早的“银行”应该叫“Banco”:本意是“长凳”。
公认的西方最早的银行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这是一张位于乌拉圭的意大利银行股票,更大的黑体字 banco Italiano 正是意大利银行。
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曾经是沟通欧亚贸易的重要地区,长期流通各国货币,有很大的货币兑换和鉴别需求。处理货币的办事处应运而生。
当时意大利从事货币鉴别和兑换的场所条件简陋,办事处只有一条长凳,所以商人称它“Banco”(长凳)。
2.英语Bank从意大利语banco衍生而来
英语的Bank,就是源于Banco,前身是货真价实的“金行”。
17世纪的英国还没有纸币,致富的平民可以把金块拿到铸币厂铸成金币并存放。但是铸币厂是属于国王的,1638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跟苏格兰贵族打仗,结果就把铸币厂里平民黄金给用了(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王被克伦威尔斩首)。
商人们这次不敢把金子存在国王的铸币厂了!存到了这里金匠(Gold *** ith)。
金匠都是私营的,商人们把金子存在金匠处,然后金匠会开一张凭证,商人日后可以来取。结果商人们发现交易的时候,不用黄金,用黄金凭证就行了——这就是日后英国“银行券”的前身,也就是英镑的本源!
“金匠们也太机智了……”
1694年,英格兰银行世界上之一家股份银行成立(国王不能任性),是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bank”在这里,原意是“存钱的柜子”。
3.中国咋就叫“银行”的啦?
古语“银行”:是金银铺
“银行”一词源于何时呢?据南京著名学者孔祥贤先生考证的结果是最迟出现在南唐(公元937-975年)时期。
古代的“银行”一词与现代的“银行”一词意义不同,是熔铸银锭、打制器皿饰物的金银铺。
近代翻译:两种说法
说法1:
最早把英文BANK译成银行的是我国广东人邝其照,按照汉字的意思,“行”比“店”的规模大,而“银”则是中国历来使用的贵金属货币。邝其照把经营货币业务且规模较大的机构译作“银行”,可谓是神来之笔!
说法2:
对于银行一词,有人误以为是日本人先用,然后再传到中国的,其实并非如此!
日本人原先将BANK译作“金馆”,1870年财相伊藤博文在拟议筹设新的金融机构时,看到邝其照的《华英字典》(上图)把BANK译为银行,认为比他们原译的“金馆”更为恰当,于是在1872年(明治5年)发表的《国立银行条例》中沿用了。
外国银行样票中出现过
最早在纸币上印有“银行”一词的,可能是英商银行中的“呵加刺汇理银行”或“上海利彰银行”,这两家银行均印有上海地名银两票,可惜都是未填日期的半成品,不过这两家银行均于1866年倒闭,因此钞票的印刷时间应在1866年之前。
同一时期的法兰西银行也于1866年在上海发行过印有“上海法兰西银行”中文字样的伍两面额纸币,而且见有流通正票,算是最早印有“银行”一词的正式纸币。
光绪时期,中国印“银行”钞票
至于在我国本土纸币中最早印上“银行”一词的,是我国自办的之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之一版钞票上,其票面年份为光绪24年(1898年)。
当然咯,我国银行存放现金的地方,依然叫金库,因为金还有“固若金汤”的意思!
总结一下:"银行"的由来
之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意大利:凳行 banco
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英国:金行 bank (意大利语翻英文)
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 便发展为银行业。
中国:银行(英文翻中文)
(相对于金说,银在中国是钱的统称,加上行比店大,就译成银行啦~)
另有,北宋嘉庆二年(公元1057年),蔡襄至福州时,作《教民十六 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岀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 —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到了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建 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有 “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
顾名思义,“银”就是银子,“行”就是商行,合起来便成了 “银行”。的确如此,“银行”最初指的就是关于银子的商行。
在宋朝,社会公认的货币是铜钱,但黄金和白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货币 职能。那时候,专营黄金和白银兑换或专门打造金银首饰的店铺就被称为 “金行”和“银行气 *** 战争以后,现代银行被引入中国。当时的中国白银 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于是中国人便将那些办理存款、贷款、账号划拨、 支票兑现等业务的机构称为“银行”。
上面说的是“银行”的汉语词源,那么在西方语言中的“银行(bank)” 又是如何起源的呢?让我们追溯一下这段重要的金融史吧。
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几个港口城市地处亚非拉三大洲交汇处,紧邻地中海,是水运要道, 久而久之成为了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在这里,各国商贩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币和银币,这些大小、成色、密度都不同的金币、银币想要交换和 流通,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估价和兑换部门。就这样,货币兑换商的职业出现了,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鉴别技能,成为了专门为别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各种货币的人,这便是西方现代银行家的前身。
最初,货币兑换商还没有集中的办公地点,他们会坐在港口或集市上的 长板凳上,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前来兑换。渐渐地,人们开始把这些专门 为人兑换货币的人称为“坐长板凳的人” (banker),而这些人就是早期银行 家的前身。而他们所经营的货币兑换机构则被形象地称为“板凳(bank) \ 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是不是也要经常坐在板凳上等待?如此 说来,将银行称作“板凳”还真是形象呢!
三:银行在古代叫什么名
阿曼达,我来答~ 古代的银行叫做“钱庄”,用算盘,账本等计算。因为运输不变,所以有时很多人一起取钱,让钱庄(银行)倒闭。
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