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AI代替人类”问题的持续热议。然而,无论AI最终是否能够替代人类,在此之前,人类将会面临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AI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扩大各国间的发展差距,加剧国际博弈的激烈程度。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AI应用主要集中在提升办公效率、辅助决策和流程再造等方面。事实上,AI正在悄然重塑现代战争体系,在军工领域从辅助工具逐渐跃升为智能战场的核心中枢。
现代战争的重心已经从人力对抗转向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比拼,而AI将成为推动国家军事变革的最新驱动力。2025年3月,美国国防部与初创公司Scale AI签署了一份合同,将AI应用于军事规划和行动中。Scale AI官网上的一份声明指出:“第一个将人工智能完全纳入军事决策的国家将决定21世纪的历史。因此,美国必须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在人类的严格监督下将其融入大规模军事应用。”
早在几年前,美国就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整合到军事系统中,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方面。根据《2024年美军装备智能化发展研究》的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以来,美国国家战略与军工相关的AI大型项目已经涵盖了卫星情报与战术系统结合、空战演进、电子战、敌方装备识别、导弹精准打击、后勤保障、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同时,美国军工对AI相关项目的预算投入也显著增加。
韩国也在积极推进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韩国国防部宣布,计划在2028年前建设约90个人工智能作战试点单位,在2032年前建成16个配备人工智能模拟设备的训练场。鉴于韩国兵源少的问题以及与朝鲜关系的紧张局势,韩国正大力投资AI军事以寻求超越的可能性。此外,俄罗斯在军事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其S-350“勇士”防空导弹系统首次实现了人工智能控制下的目标攻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军方使用的一系列人工智能系统展示了AI技术的实战价值。这表明AI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超越了研究层面。
由此可见,许多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AI技术将改变未来战争的形态,甚至重塑世界格局。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AI技术、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上的差距显著。美国在AI领域的投资和研发能力远超其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AI技术应用和治理方面面临更多挑战。这种技术鸿沟可能导致全球治理中的权力失衡,使得发达国家在AI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难以得到充分表达。例如,欧盟提出的《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其意图是在全球AI治理中树立标杆,实际上代表了欧盟的利益。因此,未来的AI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向以下几个方向迈进:
一是倡导多方参与。AI技术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其治理必然超越国界,需要各国共同参与。首先是标准与执行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如G20、OECD)也在积极推动AI治理的国际合作,但目前仍缺乏执行力和统一标准。虽然OECD的《AI原则》为成员国提供了治理框架,但如何落实这些原则仍需各国共同努力。其次是公平问题,当前的全球AI治理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而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有限。因此,需要多方参与形成科学的治理架构,才能平衡发展。
二是建立有效的国际监管机制。AI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在积极推进AI军事化,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管机制来约束这些技术的滥用(如数据跨境流动安全隐私问题、伦理问题等)。自主武器系统的失控和越权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担忧的,而相关条约的制定仍然进展缓慢。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国际监管机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监管。
三是做好数据保护与风险防范。数据是AI的原材料。韩国建立的“国防综合数据中心”正是希望通过整合和分析海量的军事数据,让韩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由此可见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的跨境流动很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在AI治理中采取了“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既支持技术发展,又注重风险防控,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综上所述,AI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引起了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这可能会带来战争形态的改变与升级,也使得各国的军事实力与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世界格局已经在悄然地发生变化,AI技术正是重新划分世界格局的关键因素。以全球的持续发展为目标,AI的全球治理与合作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而紧迫的议题。从技术鸿沟到数据隐私,从军备竞赛到伦理规范,每个领域都亟须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与行动。只有通过多边合作、包容性治理和平衡创新与风险,才能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造福全人类。
(作者系清华大学硕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ESG专委会专家组专家)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