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权型企业(工分制)亏损了怎么办?答霜晨月

芝麻大魔王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本文具体讨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企业的运行特征,涉及一系列重要概念,有兴趣的股友可以说读;对有制度创造的老板来说,阅读本文也会有所收获】

  在公众号交流时,【霜晨月】问:“按照工分制,如果企业经营亏损了怎么办?也是按照工分赔付吗?工人平时生活怎么办?还是每月一结算?”

  另有欲知常朋友在头条上的有关文章的评论中也谈到:“个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亏损到这一部分都弥补不了是可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是良性竞争,企业亏损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扣除原材料成本,产品收益小于折旧与劳动者最低消费水平的总和,这个时候是保折旧还是保最低消费水平?如果这个收益差额小于折旧与劳动者最低消费水平,那么既不能保证劳动者的最低消费水平,也不能保证折旧,如此哪怕劳动者不拿任何分配,国有资产的保值也做不到。”

  劳权型企业或工分制企业如果发生了亏损了怎么办呢?

  本文就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关于工分制企业或劳权企业的概念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讨论工分制企业的概念。

  劳权社会主义理论与其它所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区别,就是两种生产方式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社会主义企业也应该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即劳权企业。这个劳权企业也叫工分制企业。

  工分制是按劳分配最经典的形式,就如股份制是按资分配的经典形式一样。因此,就像股份制企业是最典型的产权型企业一样,工分制企业也是最典型的劳权型企业。

  但到目前为止,工分制企业的实践中大面积存在的形式,主要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模式,即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同时建立了体现劳动者劳动管理体制(社员大会领导下的队委会、队长负责制)和劳动分配体制(工分分配体制),在目前情况下仍然有周家庄的工分制实践模式。从1958年到现在,以工分制为基本形式的劳权型企业的存在经历了改革前的过渡经济时期和改革后市场经济两个时期,前后已经有60多年时间。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工商企业的实践中也有按劳分配的公有制企业存在,例如在我们的村办企业(原武进工业搪瓷厂)建立的产值计酬法;也有民营企业推行按劳分配的劳权企业实践形式,如现在的胖东来(突破工资劳动力价值,使员工分享绝大部分利润)、华为分配模式等。这些工商企业在分配上使员工的劳动收入突破了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范围,直接与企业盈余相关联,因而事实上也已经是实际的按劳分配方式,但在分配形式上仍以股份相称,并不是典型的工分制形式。

劳权型企业(工分制)亏损了怎么办?答霜晨月

  有位叫公维山(山东临沂)的朋友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问题颇有研究,早年提出了【劳动份额制】的概念。这是体现工商运输企业按劳分配形式的最好范畴,而且它与股份制的【资产份额制】的本质特征正好相对应,有助帮助大家区分工商企业实践中不同于按资分配的股份制的按劳分配方式。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现实中三对概念的区别:劳权企业与产权企业的区别,工分制与股份制的区别,劳动份额制与资产份额制的三个方面的区别。

  劳权企业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产权企业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工分制是典型的劳权制度;股份制是典型的产权制度;劳动份额制是以劳动投入为分配依据的按劳分配制度,资产份额制是资产投入为依据的按资分配制度。

  二,工分制企业(生产队)的基本性质

  工分制企业,即按劳分配的公有制企业(既劳权公有制模式),它是与股份制企业(私有制为基础的按资分配企业(产权私有制模式)相对应的企业。

  采用工分制形式的生产队与其它企业单位一样,也是一个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劳动产品的企业。但是,其社会属性与国营企业、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等都不同:

  第一,生产队的生产主体不是资产者或资产所有者,而是劳动者或劳动所有者。生产队的管理系统是社员大会、队委会和队长负责制;而生产队的分配则是工分制。在这里,管理上所体现的是“谁劳动谁管理”基本原则,分配上体现的是“谁劳动谁受益”基本原则,因此,作为生产主体的社员,它是劳动所有者,而不是资产所有者。

  第二,生产队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载体,而不是象一般企业那样,是体现产权的载体。生产队的管理体制,即由社员大会选举队委会,再由队委会选出队长、会计等管理人员,这一管理体制所体现是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而工分分配体制,即根据社员一定时期内的工分总量所占生产队全部工分问题的比例分配粮食和现金的分配制度,所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劳动分配权。也就是说,生产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劳动者在管理权和分配权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它本质上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载体。而一般的企业,由于建立的是产权制度,因而在管理上它体现的是“谁所有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权,在分配上体现的是“谁所有谁受益”的资产分配权,因而它是产权的载体,过去国营企业、现在的国有企业,以及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等等,都只是产权的载体。

  第三,生产队是实践中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唯一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明确认识到,要使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但是,在不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企业能够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呢?这一问题在产权制度的范围内是无解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公有制企业能够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能够成为自主经营、收支自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而生产队这个听起来像是生产组织名称的公有制企业,却恰恰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实体,而且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能够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公有制经济实体。

  生产队在所有制上,土地和生产资料都是集体所有的,因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生产队又是完全独立核算的,在价值运动上它是收支自理的,因而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你这个队搞好了,你可以0.70元、0.80元甚至1.00元一工,相反,你搞得不好,你或许就只有0.20元、0.30元一工。一个生产队的收入分配水平完全处于于你这个队的生产经营水平。生产队的分配模式是“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也就是说,生产队是优先补偿公共的生产资料价值,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之前,满足公共需要项目的扣除,最后才是个人收入的分配。这种分配模式决定了公有制企业是在生产资料保值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的。这是收支自理。由于公共需要也随着企业生产成果按相应比例扣除,因而,在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集体发展,包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这是一种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发展方式。生产队在管理上采用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生产队的管理人员由全体社员来选举,并根据生产发展情况与队委会和队长的管理状态进行适时的调整。因此,在管理上生产队也做到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投入个体所有制的企业形式。由于采用了工分制进行劳动投入的计量和劳动收入的分配,因此,生产队在分配上是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投入的个体所有的性质的。事实上,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与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两者在分配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分配内容上具有性质的不同,股份制体现的是资产者的资产投入的个体所有制,而工分制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投入的个体所有制

  三,工分制企业或劳权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采用工分制的按劳分配企业或劳权型企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由于公有制的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因此,企业劳动者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完整、独立的资产所有者。因此,企业劳动者是没有权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来承担经营责任的;因此,按劳分配的企业必须在生产资料处于保值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劳权企业或工分制企业在生产结果的分配上,必须优先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然后再满足公共需要,最后才是进行个人消费价值量的分配。因此,劳权型企业或工分制企业运动的特征不是表现为“盈亏自负”,而是“收支自理”。

  盈亏是指企业资产价值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展的增减变化。一个企业,如果其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资产价值量的盈亏变化,这是产权型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的基本特征。产权型企业由于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形式,因此,它作为经济实体运动的特点是在劳动力价值预先固定,生产经营过程的变化表现为资产价值量的变化。

  收支是指企业劳动者收入或支出的状态变化,是劳动者收入的增减变化。一个企业,如果其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劳动价值量的增减变化,这是劳权型企业或工分制企业的基本特征。劳权型企业由于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形式,因此,它作为经济实体运动的特点是在生产资料保值的前提下,生产经营过程的变化表现为劳动价值量或劳动收入的变化。

  因此,对于一个产权型企业来说,要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企业来说,对一个劳权型企业来说,却是错误的。因为劳权型企业的正常要求体现在“自主经营”和“收支自理”,因为劳权企业价值运动的特征表现为劳动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劳动者的收入波动。

  四,劳权型企业会不会发生资产价值量亏损的状态?又如何应对资产亏损问题呢?

  当一个工分制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时,它的生产成果(价值量)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价值量必须优先补偿生产资料消费的价值量,然后才是满足公共需要的价值量和个人消费的价值量。因此,如果工分制企业发生亏损,第一减少的个人的消费价值量,然后再影响公共需要价值量。而当公共需要价值量的扣除也不够时,才会进入生产资料价值的亏损。但是,当企业的经营影响到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补偿时,这个企业也就进入中止状态,实行关闭。工分制企业没有破产一说(这是私有制企业),而只有关闭一说。破产是产权企业的终结形式,关闭则是劳权企业的终结形式。

  在劳权企业,采用的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特点,可以以通俗地用“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来概括。从这个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来看,第一保证的是生产资料价值消耗补偿部分;其次是满足公共需要的扣除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最后作为生产成果,以余额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当劳权企业经营碰到风险时,首先造成的损失,是由劳动者直接承担的,即损失多少就会使劳动者的消费价值量减少多少。劳权企业的资产要发生亏损,必须在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一无所有,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完全为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客观上,为了应对经营风险,劳权企业也会通过公共需要扣除项目来进行风险资金的储备,因而一旦经营引发企业业绩下坡,为确保员工生活稳定,企业可以用储备的避险资金来救急,以渡过暂时的困难时期。按劳分配,因为它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有资产处于保值状态。

  从过去的人民公社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劳权型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真正实行按劳分配的企业,很少有出现亏损的。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正常年景下的变化也就是社员劳动收入或多或少的变化,出现亏损的情况极少;即使有个别年份收成不好,暂时困难,也有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社员生活问题,从而渡过困难时期。改革后劳权型企业独立面对市场,也很少出现资产亏损的状况。华西发生高额负债,是因为它的企业走上了资产经营的道路。华西村办企业变成上市公司,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其余像华为、胖东来这些实际实行按劳分配的企业,在市场中由于其制度优势,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因而也没有出现资产亏损的情况。

  如果真正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真正建立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那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劳权型企业,国家由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而可以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行生产资料按社会需求分配、按效益流动计划管理法则,会所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生产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使绝大多数企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从而在宏观上确保绝大多数企业避免亏损状态的出现。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时,从经济角度说,一是公有制,二是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公有制会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性优势,从而造成了生产资料按社会需要分配的条件;而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由形成了劳权企业比产权企业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这两个方面的优势,社会主义才真正具有战胜资本主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