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老走神?
上课总是坐不住
三天两头被老师找家长
这时的你总是会控制不住
着急上火甚至动手

先别急
今天是4月30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
趁今天
我们想和你聊聊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到底是谁的“锅”?

01 专注力≠注意力


专注力
是孩子成长非常关键的能力
但实际上很多家长还没分清
专注力和注意力的区别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正常儿童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随年龄而延长:3岁维持3-5分钟,5-6岁维持10-15分钟,7-10岁维持15-20分钟,11-12岁维持25-30分钟,成人能维持半小时以上。
专注力:则更强调对某个事物的持续集中程度,是注意力的一个更高阶表现。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专注力不是天生的,是一个持续且坚持自控的状态,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
02 学龄前是家长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黄金期

注意力像“好奇小雷达”
简单明了的表达为以无意注意为主导
随时会被新鲜事物带跑
而学龄前是家长培养孩子
有意注意的黄金期

·事物本身的吸引程度:学龄前儿童随时被新奇事物带跑,多带孩子做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持久的注意,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结能力:学龄前时期正是认知世界,和他人建立互动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集中注意力的环境,鼓励为主,有意识地引导,积极地回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自身身体状态以及情绪状态:开心时专注力up!,烦躁时秒变“多动小马达”。身体健康,没有负面情绪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更加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家长不仅需要避免自己的负面情绪干扰孩子,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意志力水平:意志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引导孩子设立一个小目标或坚持做一件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0 3 娃的专注力,90%家长正在误伤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的一些行为甚至“关爱”的举动
往往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家长漠视型和缺失型互动:孩子在经常得不到积极回应的情况下,会减少专注的乐趣。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在旁边刷手机、打游戏等,不仅没有良性互动,还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家长主导型互动:家长总说这不能碰,那不能玩,过度保护和控制孩子,这是不可取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他们的天性,自由探索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但如果在探索过程中,被家长约束行为,制止一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尝试,孩子没有探索过程,减少了专注事物的机会。
·家长多话型互动:这类家长虽然一直围着孩子打转,但总是容易在孩子做事的时候频繁打断孩子的活动,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这样的互动和参与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家长高期望型互动: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过高的要求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缺乏自信,不利于专注于活动中,甚至逃避任务。
除此之外,强制孩子延长专注时间也是一种高期望的表现,孩子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每个阶段不一样,要符合各年龄发育的特点。
当然,如果孩子在任何场合或对任何事情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就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干预。
0 4 如何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1、不打扰法则:当孩子专注玩耍时,避免嘘寒问暖、强行指导或频繁打断;
2、情绪管理:避免高压责骂,防止皮质醇升高抑制前额叶功能;
3、兴趣导向:拒绝机械训练,保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4、目标设定技巧:将任务拆解为有趣的小目标,完成目标后给予孩子具体表扬;
5、正向互动策略:用情绪翻译法帮助孩子表达具体感受。
除此之外,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在带娃过程中,要避免老人带娃过度宠溺。
专注力是保护而非训练
减少干扰比增加练习更有效

云南网联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特别推出
统筹:浦美玲
策划:吴珺 彭锡
编辑:刘曦靓
设计:奎佳良 李亭亭

进入专栏学习更多健康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