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芝麻大魔王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开栏的话】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国家喊你行动啦!即日起,云南网携手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权威专家,推出“健康呱呱乐”栏目,每期一张“健康秘籍卡”,刮开即得实用知识:慢病防治、膳食指南、养生攻略……权威科普轻松学,碎片时间养成好习惯!国家为你护航,我们陪你行动,误区退退退,活力蹭蹭涨,身体顶呱呱,点击开刮→ ·

 

·

 

孩子老走神?

上课总是坐不住

三天两头被老师找家长

这时的你总是会控制不住

着急上火甚至动手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先别急

今天是4月30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

趁今天

我们想和你聊聊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到底是谁的“锅”?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01 专注力≠注意力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专注力

是孩子成长非常关键的能力

但实际上很多家长还没分清

专注力和注意力的区别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正常儿童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随年龄而延长:3岁维持3-5分钟,5-6岁维持10-15分钟,7-10岁维持15-20分钟,11-12岁维持25-30分钟,成人能维持半小时以上。

专注力:则更强调对某个事物的持续集中程度,是注意力的一个更高阶表现。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专注力不是天生的,是一个持续且坚持自控的状态,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

 

02 学龄前是家长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黄金期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注意力像“好奇小雷达”

简单明了的表达为以无意注意为主导

随时会被新鲜事物带跑

而学龄前是家长培养孩子

有意注意的黄金期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事物本身的吸引程度:学龄前儿童随时被新奇事物带跑,多带孩子做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持久的注意,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结能力:学龄前时期正是认知世界,和他人建立互动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集中注意力的环境,鼓励为主,有意识地引导,积极地回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自身身体状态以及情绪状态:开心时专注力up!,烦躁时秒变“多动小马达”。身体健康,没有负面情绪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更加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家长不仅需要避免自己的负面情绪干扰孩子,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意志力水平:意志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引导孩子设立一个小目标或坚持做一件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0 3 娃的专注力,90%家长正在误伤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的一些行为甚至“关爱”的举动

往往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家长漠视型和缺失型互动:孩子在经常得不到积极回应的情况下,会减少专注的乐趣。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在旁边刷手机、打游戏等,不仅没有良性互动,还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家长主导型互动:家长总说这不能碰,那不能玩,过度保护和控制孩子,这是不可取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他们的天性,自由探索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但如果在探索过程中,被家长约束行为,制止一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尝试,孩子没有探索过程,减少了专注事物的机会。

  ·家长多话型互动:这类家长虽然一直围着孩子打转,但总是容易在孩子做事的时候频繁打断孩子的活动,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这样的互动和参与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家长高期望型互动: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过高的要求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缺乏自信,不利于专注于活动中,甚至逃避任务。

  除此之外,强制孩子延长专注时间也是一种高期望的表现,孩子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每个阶段不一样,要符合各年龄发育的特点。

  当然,如果孩子在任何场合或对任何事情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就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干预。

  0 4 如何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1、不打扰法则:当孩子专注玩耍时,避免嘘寒问暖、强行指导或频繁打断;

  2、情绪管理:避免高压责骂,防止皮质醇升高抑制前额叶功能;

  3、兴趣导向:拒绝机械训练,保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4、目标设定技巧:将任务拆解为有趣的小目标,完成目标后给予孩子具体表扬;

  5、正向互动策略:用情绪翻译法帮助孩子表达具体感受。  

  除此之外,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在带娃过程中,要避免老人带娃过度宠溺。

专注力是保护而非训练

减少干扰比增加练习更有效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云南网联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特别推出

  统筹:浦美玲

  策划:吴珺 彭锡

  编辑:刘曦靓

  设计:奎佳良 李亭亭

 

健康呱呱乐|不准动手!孩子专注力不够,你先试试“不打扰”

进入专栏学习更多健康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