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π是不是自创level
最佳答案:不是的。。。level π(非自创) - 网络游戏热门视频

简介:level π讲解遵循cc协议,作者: SherlsF,图;已有2名玩家向您推荐本视频,点击前往...
鸿合π6课堂评价功能包括哪些
评价 、抽取学生提问等。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教育信息化重要企业、智能交互显示行业知名品牌,全球集研产销等全环节于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其中鸿合π6课堂评价功能包括评价 、抽取学生提问等,在全球范围内设立50多家分支机构。
完全竞争市场的π是什么
「微经2 - 1」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由之
Pursuit is all that matters.
来自专栏微观经济学:从“入门”到“入厅”
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
第1节: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现实中的市场,是交易发生的环境,有买方有卖方,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市场的种类各异,从蔬菜到军火,从教育到医疗,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都有自己的市场。但在理论中,我们要研究市场,显然不能穷尽现实中的每一个,只能取要害的共性,将所有市场统一刻画为一个抽象的“模型市场”去研究。之后,遵循逻辑,推导出这样一个“模型市场”中可能存在哪些规律。这便是所谓的“理论研究”。
模型市场研究清楚了,再以它为基准,去分析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市场。虽然市场各异,跟理论有出入,但不用怕,根据细节去调整或丰富设定就好了:把握现实市场与理论模型的关键区别,刻画进去,定好模型的边界,再按照理论的逻辑走下来,看看能不能解释市场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不能的话,想想为什么,回过头调整模型的设定,或者检查逻辑推导的错误,再来一轮。如此往复,直到解释清楚了现实中的道道。这便是所谓的“应用研究”。理论可以指导应用,反过来,如果在应用中发现了理论的局限,也可以推进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要害的共性:供给与需求
那么,本讲要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市场,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市场,或者说,在理论上研究市场,应该抓住哪些要害共性来刻画它?
答案是“供给”与“需求”。之后,第二个问题,如何刻画供给与需求呢?
图1 完全竞争市场
图1中的二维坐标系便可以理解为“市场”,而市场中两个关键的变量——“价”和“量”——分别对应于纵轴和横轴。进一步地,供给和需求分别被刻画为“价”和“量”的两组关系,用两条线表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代表生产者的供给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代表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此外,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还有进一步的解释:
1. 对于任一生产者,也有一条自己的斜向上的“个体供给曲线”,而“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加总;对于任一消费者,也有一条自己的斜向下的“个体需求曲线”,而“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加总;
2. “市场供给曲线”上的每个点,其横坐标为供给量q,纵坐标为“边际成本”——为了生产总供给量q中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总成本的增加量;
3. “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其横坐标为消费量q,纵坐标为“边际价格”——为了得到总消费量q中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其中,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所蕴含的“边际”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并没有“边际价格”这个概念,这里是为了强调而编造了它,想表达的含义是对“消费者边际效用”的一种货币化度量。
最后,即便有了以上三点解释,这里还有三个问题没有说清:
1. 为什么要以“价”和“量”两轴组成的坐标系来刻画“市场”?
2. 为什么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3. 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以上三个问题都要留到第三讲和第四讲中解释,此处读者可先放着不管,我们在这个基本的供需框架下看看“市场”的门道,而这也是本讲题目“初识”的含义。
二、竞争与完全竞争
供给和需求是所有市场的要害共性,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又可以将“市场”分成几类,而其中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类,叫“完全竞争市场”。这便就又涉及了两个概念: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完全竞争”?
“竞争(competitive)”是经济学一个中重要的概念,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稀缺”——资源稀缺,但大家都想要,所以出现了“竞争”。我们讲过,经济学研究的是化解竞争、解决所有权配置问题的一种机制,即“价格机制”。事实上,不光是想得到资源的人(消费者)之间存在竞争,想提供资源的人(生产者)之间也存在竞争:消费者为了得到资源——生产者手中的商品——在预算约束内竞相出高价;生产者为了得到资源——消费者手中的钱——在成本约束内竞相压低价。总之,“竞争”只发生在市场的一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交易”,而非“竞争”。
“完全竞争”,英文是perfect competitive,其中的perfect直译是“完美”,这里包含着一种“充分”的含义,或者说,“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化的”竞争状态。当市场中的竞争满足一定条件,我们就称它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包括四点:
1. 商品是“同质”的
这似乎是显然的一点,如果商品都不同质,那岂不应该算作“不同的市场”了,又怎么能在一个市场模型中研究呢?
但严谨地说,这其实是一个市场范围界定和简化的问题。以一个常见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粮食市场——为例,各地产的大米品质多少有些差异,只是大多数时候,这种差异足够小到可以视为“同质”,并简化到视为“同一个市场”中来研究。
这种简化的必要性在于,事实上,每一粒大米都不完全相同,但显然我们不能给每粒大米都单独刻画一个市场出来。可如果换一个例子——古董市场——我们可以把所有古董视为“同质”,放在同一个市场中研究,也可以为某一样具体的古董单独刻画一个市场,还可以把某一类古董视为“同质”,为它们单独刻画一个市场。
总之,市场具体要如何界定,简化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商品的差异性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希望研究的“精细程度”。
2. 价格接受者
这个条件又经常被表述为“市场上存在无数个买方和无数个卖方”,总之,其中的关键含义是:没有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可以用自己的消费量(或供给量)影响市场价格,因为相对于市场上的总需求(或总供给),任一消费者(或生产者)自己的消费量(或供给量)都太小了。因此,大家都不具有“市场力(market power)”,只作为所谓的“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价格制定者(price-maker)”,参与到交易当中。这个条件的图形表示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李雷的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
图2中,买方李雷作为价格接受者,面对的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在市场价格P下,无论他想买多少,供给量都是充足的。
图3 韩梅梅的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
图3中,卖方韩梅梅作为价格接受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在市场价格P下,无论她想卖多少,需求量都是充足的。
当“价格接受者”的条件满足时,所有买方的“个体需求曲线”,拧成图1中的“市场需求曲线”;所有卖方的“个体供给曲线”,拧成图1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则由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
3. 信息是充分的
此处的“信息充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无论买方卖方,对于对方手中的自己想得到的资源的品质,是充分了解且信息对称的——现实中,卖方当然不必担心买方手里的钱的品质,但买方需要关心卖方手中的商品是否品质过关,这在现实中往往是难以达到的,即存在所谓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当然,经济学中也探讨了对应的解决方法,这些会在第七讲中为大家介绍。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我们假设信息是充分的,买卖双方都对对方手中的资源品质有足够且对称的了解。
其次,市场中所有交易机会的信息是充分流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粮食市场视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理论中,无论一位农民身处世界何地,只要他有粮食出售,这一信息将会被无差别地传达给世界上所有的大米消费者,以便他们能充分地参与到竞争中来。
4. 自由进入或退出
“自由”这个概念,跟经济学、市场、价格机制的关系源远流长,我积淀太浅,无法谈这个话题,况且它也远超这份讲义的边界了,这里只谈谈“自由”跟“完全竞争市场”的关系。
首先,自由进入保证了市场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以供给一侧为例,当市场需求上升时,在价格机制的指引下,生产者面对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总供给量会增加,但是,如图1所示,供给量增加会使得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然而,如果市场是自由进入的,新的企业会进入,来分摊需求的增加,这又使得原来市场中每个生产者的产量降回原来的位置,成本也就随之下降。最终,市场的“自由进入”保证了全社会的生产成本尽可能低。关于这一点,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会在第四讲厂商理论中解释得更详细。
其次,自由退出保证了人们可以避免损失。在「微经1 - 3」为什么会有交易?中我们讲过,一项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二者发生交易的“总剩余”为正。当交易满足这个条件并发生了,借用“自由”的概念,我们可以说,这项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发生的,体现了双方充分享有对私有财产的处置权,因而是“自由”的。但如果交易在不满足这个条件下强行发生,导致一方获利一方受损,那便是“不自由”的,也就是所谓的“强买强卖”。在求真| 从经济学视角看「弱势群体」为什么弱一文中,我提到过: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往往是连对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处置权都得不到保护,这是弱在了根上——交易本应是改进福利的途径,对他们来说却成了被掠夺。因此,价格机制运行的基础,便是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充分保护,这一方面保证了交易的前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价格机制运行必然要承担的“制度费用”。
三、小结
完全竞争市场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模型,它虽然极尽简化,却包含了经济学一些最本质的思想,是科学研究中“御繁于简”的典型代表,理解清楚完全竞争市场,是学习后面各章节,并形成知识框架的基础,具体可见「微经1 - 7」概念是学科的精髓。
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然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四个条件常被不同程度地打破,“非完全竞争市场”才是主流。难得一见的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例子,是高校内的打印店市场。以我的本科学校为例,在一千米见方的校园中,有几万名学生和将近10家打印店,两边充分的竞争让所有打印店趋于一个基本统一的市场价格,1毛钱每面。
四个条件中的后两个,“信息充分”和“自由进入退出”,也可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而这教材中往往没得到足够充分的强调。如果我们问,现实中为什么难以做到信息充分?为什么不容易自由进入和退出?其实是因为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往往也需要承担成本,而这都可以算作交易成本。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继续讲完全竞争市场,其实都建立在“不存在交易成本”这一假设之上,希望读者注意,如果忘了的话可以去回顾「微经1 - 5」浅谈交易成本(上)和「微经1 - 6」浅谈交易成本(下)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