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25年10月24日
导语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对超硬材料、稀土、锂电池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该措施将于11月8日正式生效。这是继2023年首次对高端锂电池材料实施管制后,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升级。作为人造石墨负极的核心原料,石油焦作为传统能源产业的副产品,正被深度卷入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博弈的中心,其市场逻辑与战略价值面临系统性重估。
一、政策升级:从精准打击到全面布防,负极供应链承压
与2023年主要针对“高性能”参数的管制不同,本次公告将“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作为一个更为宽泛的类别纳入管制,显示出监管层面旨在对整个负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更强有力的把控。此举将极大限制海外电池制造商通过采购中国中低端负极材料或中间品来规避风险的能力。
定性影响:政策彻底改变了全球负极材料的贸易格局。海外企业,特别是韩国三星SDI、LG新能源以及日本松下等巨头,原先“在中国本土建厂”或“从中国进口中级品”的过渡性策略几近失效。构建本土或中国以外的完整负极供应链,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这一过程将直接且强力地向上游原料端传递,对石油焦,尤其是用于负极生产的低硫石油焦,形成持续且刚性的海外新增需求。
定量推演:据预估,到2025年底,中国以外规划中的负极材料产能约80万吨,但其建设进度严重依赖中国的技术与中间品。本次政策升级,将迫使这些产能加速“自力更生”。假设其中50%的产能会在未来24-36个月内顺利落地,将产生约60万-70万吨的低硫石油焦年需求增量(按1.3-1.5消耗比计算),这相当于2025年全球负极领域对低硫石油焦总需求量的30%以上。
二、定量分析:石油焦供需平衡表的重构与价格分化
供给侧:刚性且结构性的国内产出
中国石油焦产量与国内炼油产能及开工率强相关,并非能快速响应需求而激增。2025年,预计中国石油焦总产量维持在2900万吨左右平台,其中低硫石油焦(硫含量<3%)占比稳定在约30%,即870万吨左右。这部分资源需要同时满足国内传统的铝用预焙阳极、钢铁石墨电极以及蓬勃发展的负极材料需求。在环保和“双碳”政策下,新增低硫焦产能极为有限,供给弹性严重不足。
需求侧:内外需共振下的缺口预期
国内需求:尽管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但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预计年增速超50%)为人造石墨负极提供了新的增量空间。保守估计,国内负极对低硫石油焦的需求年增速仍将保持在15%以上。
海外需求:如前所述,政策催生的海外自主产能建设,将在2026-2027年形成实质性的需求洪峰。一个关键的定量假设是:海外60万吨负极产能所需的约80万吨低硫石油焦,将主要需要从中国市场采购,因为全球其他地区(如美国、中东)的炼油体系难以稳定提供如此大量且质量合格的负极级石油焦。
供需平衡与价格展望:
综合来看,预计到2026年,全球低硫石油焦的供需缺口将开始显现并持续扩大。
这将导致:价格长期上行通道确立:低硫石油焦的价格中枢将系统性上移。相较于2024年的均价,未来两年内可能有30%-50%的涨幅。其价格波动将与海外负极产能的建设进度高度关联。高低硫价差持续拉大:高硫石油焦主要用于燃料和电解铝,其需求与宏观经济关联更紧,增长平稳。
高低硫焦之间的价差将从目前的水平进一步扩大,炼厂生产低硫焦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凸显,从而可能促使他们通过优化原料和工艺来尽可能提高低硫焦的收率。
三、定性分析:产业链的深度博弈与战略转向
资源属性的根本性转变:从“大宗商品”到“战略物资”
石油焦,特别是低硫石油焦,正从一种普通的大宗商品,转变为影响国家新能源产业安全的准战略资源。其地位类似于稀土,虽然储量不稀缺,但能满足特定电化学性能要求的优质、规模化供应却高度集中。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追求,将使得对上游优质焦资源的争夺白热化。
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与联盟化
新的博弈环境将催生新的商业形态。
纵向一体化:国内头部负极材料企业(如贝特瑞、杉杉股份)为保障自身原料安全,将更积极地向上游延伸,通过参股、合资或签订长期供应协议等方式锁定炼厂的石油焦资源。
国际战略联盟:海外电池巨头或车企(如特斯拉、丰田)将被迫跳过中国负极厂商,直接与中国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或核心石油焦贸易商建立战略合作,以投资换资源,确保未来十年的原料供应。
技术迭代的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政策倒逼全球加速下一代负极技术(如硅基负极、硬碳)的研发,这些技术可能降低对传统石油焦的依赖。但另一方面,在可预见的5-8年内,人造石墨因其综合优势仍是绝对主流。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通过石油焦制备高端负极材料方面的专利Know-how和工程化经验,构成了比原料本身更深的护城河。即使海外获得了石油焦,要稳定、低成本低生产出高性能负极材料,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四、结论与投资展望:在变局中把握确定性
2025年10月的出口管制升级,为石油焦市场注入了一剂效力持久的“催化剂”。它并非制造短期价格脉冲,而是开启了一个漫长的结构性牛市。
对于炼化企业:拥有稳定生产低硫石油焦能力的炼厂,其资产价值将获得重估。它们将从周期性的能源加工商,转型为新能源材料价值链的核心参与者,盈利稳定性和估值体系均有提升空间。
对于资本市场:石油焦板块的投资逻辑需要从“看油价、看炼油毛利”的传统框架,切换到“看新能源需求、看资源稀缺性”的新范式。相关上市公司的资源储备和客户绑定情况将成为关键考量指标。
对于国家战略:此次管制标志着中国在关键矿物及材料领域的管理日趋成熟和体系化。如何平衡“资源价值最大化”、“国内产业链健康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成为长期课题。
总而言之,一项关于人造石墨负极的出口管制公告,正在重新定义石油焦的产业角色与商业未来。它不再是能源体系的附属品,而已然成为驱动绿色能源革命的核心碳源,其未来的每一次价格波动与贸易流转,都将深刻映射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在博弈与重构中的权力变迁。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