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hejaswini M A 翻译:善欧巴,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心理账户的原理:人们会根据资金的存放位置,用不同方式对待它们。支票账户里的 100 美元,会让人觉得随时可花;而退休账户里同样的 100 美元,却会让人觉得碰不得。尽管资金本质上可互通,但存放场景会改变人们对它的认知。
Frax 创始人Sam Kazemian将其称为净值理论:人们更愿意把零花钱存放在大部分财富已聚集的地方。如果你的净值主要在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账户的股票和债券里,你就会把现金存在关联的银行账户中 —— 因为两者间转账毫无摩擦;如果你的净值主要在链上(比如以太坊钱包和 DeFi 头寸里),你就会希望美元也能轻松融入这个链上世界。
如今,首次有相当数量的人将大部分财富存放在链上。他们早已厌倦为买一杯咖啡,还得频繁转回传统银行的麻烦。
加密货币新型银行正通过一站式整合基础设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类平台上,你可以用生息稳定币储蓄,用Visa卡直接消费,全程无需接触传统银行账户。
这类平台的快速增长,本质是市场对一个事实的回应:加密货币领域终于有了足够多的真实用户,且链上有足够多的真实资金,让加密新银行的搭建具备实际价值。
十多年来,加密货币一直承诺去除中介、降低手续费、让用户获得更多控制权,但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商家不接受加密货币支付,且想让所有商家同时接受,根本不现实。
你不能用 USDC 交房租,雇主不会用 ETH 发工资,杂货店不收稳定币。即便你把所有财富都换成加密货币,日常生活仍离不开传统银行账户。每次加密货币与法币的转换,都意味着手续费、结算延迟和各种摩擦。
这也是多数加密支付项目失败的原因:BitPay 曾试图让商家直接接受比特币,闪电网络搭建了点对点支付基础设施,却受困于流动性管理和路由稳定性问题。两者都未能实现大规模应用,核心在于转换成本太高 —— 商家需要确认用户会用这种支付方式,用户需要确认商家会接受这种支付方式,没人愿意先迈出第一步。
加密新银行则让协调难题变得无形。你从自我托管钱包里花的是稳定币,新银行会自动将其兑换成美元,再通过Visa或Mastercard与商家结算;咖啡店收到的仍是银行账户里的美元,完全察觉不到加密货币的存在。
你无需说服所有商家接受加密货币,只需隐藏转换层 —— 让用户能在任何接受普通借记卡的商家(几乎无处不在)花加密货币即可。
多年尝试失败后,如今有三项基础设施同步成熟,终于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第一,稳定币获得合法性。2025 年 7 月通过的《GENIUS 法案》(GENIUS Act),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美国财政部部长预测,到 2030 年,支付类稳定币的交易量将达 3 万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财政部正式认可稳定币已成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银行卡基础设施商品化。Bridge 等公司提供白标 API,团队只需几周就能推出完整的新银行产品(Stripe 已以 11 亿美元收购 Bridge)。如今,团队无需直接与卡组织谈判,也不用从零搭建银行合作关系。
第三,人们真的把财富放在链上了。早期加密支付项目失败,是因为用户没把可观净值放在加密货币里 —— 大部分储蓄仍在传统券商账户和 401(k)退休账户中,加密货币只是投机工具,而非存放毕生积蓄的地方。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年轻用户和加密原生群体,正将大量财富存放在以太坊钱包、质押头寸和 DeFi 协议中,心理账户彻底反转:把钱留在链上、直接从链上消费,比转回银行存款更轻松。
加密新银行的产品与服务
不同加密新银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收益率、返现比例和区域侧重点上,但它们都解决同一个核心问题:让人们能花加密货币,同时无需放弃自我托管,也不用频繁转回银行存款。
EtherFi 的银行卡日消费额已超 100 万美元,过去两个月交易量翻了一倍;类似地,Monerium 的 EURe 稳定币(欧元稳定币),其发行量和销毁量都实现了显著增长。
这种增长值得关注,因为它证明这些平台正在推动真实经济活动,而非单纯的加密货币间投机 —— 资金正从加密生态流出,进入更广泛的实体经济。
而这,正是加密领域长期缺失的桥梁。
过去一年,加密新银行的竞争格局迅速扩张:Plasma One 作为首个稳定币原生新银行,聚焦美元获取受限的新兴市场;基于 Arbitrum 搭建的 Tria,提供自我托管钱包和免 Gas 费交易;EtherFi 从流动性质押协议转型为完整新银行,总锁仓量(TVL)达 110 亿美元;Mantle 旗下的 UR 则以瑞士监管 + 合规优先为定位,主攻亚洲市场。
每个平台的路径不同,但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如何让人们花加密货币时,不用频繁转回传统银行?
加密新银行规模虽小,却能参与竞争,还有另一个原因:它们的用户本质上更具价值。普通美国人的支票账户平均余额约 8000 美元,而加密原生用户在协议、链和平台间转移的资金,动辄就是六位数、七位数。单个加密用户产生的交易量,需要数百个传统银行客户才能匹配 —— 这彻底改变了单位经济效益。
加密新银行无需数百万用户就能盈利,只需数千个高价值用户即可。传统银行追求规模,是因为单个客户创造的收入有限;而加密新银行即便用户基数小,也能搭建可持续业务 —— 因为单个客户在交易手续费、interchange 收入(卡组织分成)和管理资产规模上的价值,是传统客户的 10 到 100 倍。当你的平均用户不是每月两次存入 2000 美元工资时,盈利逻辑自然完全不同。
所有加密新银行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一种架构:消费余额与储蓄余额分离。像 Frax 的 FRAUSD 这类支付型稳定币,主打普适性接受 —— 靠低风险国债储备背书,让商家接入更简单;像 Ethena 的 sUSDe 这类生息型稳定币,主打高收益 —— 靠复杂的套利交易和 DeFi 策略实现 4%-12% 的年化收益,但这种复杂性是商家不愿评估的。
几年前,DeFi 曾尝试融合两类稳定币,默认让所有产品都能生息,最终却发现功能叠加带来的摩擦,比解决的问题还多。传统银行拆分支票账户和储蓄账户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加密领域则是从底层逻辑重新发现这种拆分的必要性 —— 你需要一个最大化接受度的支付层,和一个最大化收益的储蓄层,试图同时优化两者,只会让两者都打折扣。
加密新银行能提供传统银行无法匹敌的收益率。它们同样接入支撑稳定币的国债收益,只是多了一步合规流程;而传统银行受限于更高的成本结构(实体网点、老旧系统、合规开销),根本无法在利率上竞争。加密新银行砍掉了所有冗余成本,再把收益让利给用户。
加密领域曾多次尝试搭建支付系统,为何这次不同?
这次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三个必要条件终于首次同时满足:监管框架足够清晰,银行愿意参与;基础设施足够成熟,团队能快速推出产品;最重要的是,有足够多的用户将足够多的财富放在链上,让这个市场具备可行性。
心理账户已经转变:过去,人们把财富存在传统账户,用加密货币投机;现在,人们把财富存在加密货币里,只在需要消费时才换成法币。加密新银行搭建的基础设施,只是匹配了用户早已发生的行为转变。
货币本质上始终是我们对价值的一种自我叙事。数百年来,讲述这个叙事离不开中介机构的验证 —— 银行负责保管账目,政府为货币提供信用背书,卡组织承担交易清算流转工作。加密货币曾承诺改写这个叙事,彻底去除中介,可到头来我们发现,新旧两种价值叙事之间,依然需要有人搭建沟通的桥梁。而加密新型银行或许正是这个沟通者。
值得玩味的是,在搭建两套货币体系的衔接桥梁时,这些加密新型银行并未创造出全新的模式。它们只是重新践行了一个世纪前就已存在的运作范式,因为这些范式揭示了人类与货币互动的核心本质。技术在不断迭代,但我们对货币本质及其归属的认知叙事,却始终惊人地保持一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启示:我们本以为自己在颠覆金融体系,实则只是让财富流向与当下的价值叙事相匹配的地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