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江湖里,Meme币无疑是最具“草根感”也最富争议的存在,从“狗狗币”的“狗狗Doge”表情包,到“柴犬币”(SHIB)的“柴犬Shiba Inu”形象,再到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佩佩青蛙”“无聊猿”等Meme代币,这些以网络流行文化为核心、价值逻辑看似“无厘头”的加密资产,不仅多次掀起市场狂潮,甚至让“Meme币”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标签,但很少有人追问:Meme币的概念究竟是谁提出的?它如何从一个网络梗演变为加密货币的亚文化符号?
概念萌芽:狗狗币的“无心插柳”与“Meme”基因的植入
要追溯Meme币的起源,必须从2013年的一只“日本柴犬”说起,2013年,美国程序员比利·马库斯(Billy Markus)和杰克逊·帕尔默(Jackson Palmer)为调侃当时比特币社区“过度严肃”的氛围,决定创造一种“有趣、无门槛”的加密货币,他们以当时流行的“Doge”表情包(一只柴犬配着内部独白的漫画文字)为视觉符号,创建了狗狗币(Dogecoin)。
尽管狗狗币的初衷是“恶搞”,但其内核已暗合“Meme”的本质——以网络流行文化为载体,通过社群传播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价值共识,在2013年,“Meme币”这一概念尚未被明确提出,狗狗币更多被视为一种“梗币”或“迷因币”,其标签停留在“社区驱动的趣味实验”。

概念成型:“Meme”与“加密货币”的正式绑定
真正将“Meme”与“加密货币”深度绑定,并让“Meme币”成为一个独立概念的,是2015年以太坊生态的崛起与智能合约的普及,以太坊的出现让“发币”门槛大幅降低,任何人都可通过ERC-20标准快速创建代币,这为Meme文化的货币化提供了技术土壤。
这一时期,一个关键人物是“Meme币”概念的早期推广者——加密货币研究员兼博主帕尔默(Jackson Palmer),他在2015年前后多次公开讨论狗狗币的“Meme属性”,强调其价值并非来自技术或应用,而是来自“社群的集体叙事和文化认同”,他甚至将狗狗币称为“第一个真正的Meme币”,这一说法逐渐被社区接受。

“Meme”一词本身(源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提出的文化基因概念)被引入加密领域,指代那些“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传播、承载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当这些符号与加密货币结合,便形成了“Meme币”——其价值逻辑从“技术赋能”转向“文化共识”,从“实用价值”转向“情感价值”。
狂热扩散:从“狗狗币”到“模因宇宙”的概念迭代
2020年后,Meme币进入爆发期,2021年,柴犬币(SHIB)凭借“狗狗币竞争者”的身份和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价格在几个月内上涨数万倍,彻底点燃了Meme币的投机狂热,此后,“佩佩青蛙”“狗狗小狗”(Dogwifhat)等Meme币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模因宇宙”。

这一阶段,“Meme币”概念进一步泛化:它不再局限于单一形象(如Doge),而是扩展到任何“以网络梗为核心、依赖社群炒作、缺乏底层技术支撑”的加密资产,2023年,随着“特朗普NFT”“特朗普交易卡”等政治Meme币的出现,Meme币的概念甚至延伸至现实文化领域,成为“网络文化+金融投机”的混合体。
争议与反思:Meme币是“文化创新”还是“金融泡沫”?
随着Meme币的崛起,关于其概念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支持者认为,Meme币是“Web3时代文化民主化的体现”,它让普通人通过参与网络文化创造价值,打破了传统金融的精英壁垒;批评者则指出,Meme币的本质是“基于情绪的投机工具”,其价值波动完全依赖“叙事炒作”,极易成为“割韭菜”的温床。
但不可否认的是,Meme币的概念已深刻改变了加密货币的生态,它证明“共识”不仅来自技术或应用,更可以来自文化符号和社群情感,正如帕尔默所言:“Meme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人们‘相信它是什么’。”
概念的诞生是偶然,文化的传播是必然
Meme币概念的提出,并非某个“天才”的刻意设计,而是技术普及、文化迭代与投机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从狗狗币的“无心插柳”,到以太坊时代的“概念成型”,再到如今的“模因狂热”,Meme币的发展轨迹,本质上是网络文化在加密金融领域的投射。
或许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新文化符号的Meme币出现,但“Meme币”这一概念本身,已超越了某个个体或项目的定义,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它既是草根狂欢的缩影,也是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精神的极致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