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百倍币”叙事中,MEME币凭借其社区驱动的属性和极强的投机热度,成为近年来市场关注的焦点,从狗狗币(DOGE)、柴犬币(SHIB)到后来的PEPE、WIF,无数MEME币通过病毒式传播和社区狂欢创造着财富神话,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基础问题始终绕不开:MEME币的发行总量是多少?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币值的稀缺性预期,更直接影响其长期投资逻辑,本文将从MEME币的总量特性、典型案例及市场影响三个维度,为你全面解析这一核心问题。
MEME币的总量特征:从“无限”到“通缩”的分化
与传统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的总量恒定2100万枚)不同,MEME币的发行总量并无统一标准,其设计往往与项目方的“叙事目标”紧密相关,总体来看,MEME币的总量可分为三类:
无限供应(无总量上限)
这是早期MEME币的典型特征,代表为狗狗币(DOGE)和柴犬币(SHIB)。


- 狗狗币(DOGE):作为“比特币的幽默版”,DOGE最初由程序员Jackson Palmer和Billy Markus于2013年创建,总量无上限,每年新增约50亿枚(通过区块奖励机制),其设计初衷是模仿比特币但去除“稀缺性”,强调“小费文化”和社区娱乐性,尽管无总量上限,但DOGE的通胀率逐年下降(当前年通胀率约4.3%),加之埃隆·马斯克等名人背书,仍能维持较高市值。
- 柴犬币(SHIB):2020年推出的“狗狗币竞争者”,总量直接设定为1000万亿枚(后销毁部分,剩余约589万亿枚),这一夸张的数字看似“无限”,实则通过“小数点后18位”的精密单位(如1 SHIB=0.000000000000000001 SHIB)降低单币价格,吸引散户“低成本入场”。
通缩供应(总量恒定且持续销毁)
部分MEME币借鉴了比特币的“稀缺性”叙事,通过总量恒定或销毁机制提升价值预期,典型代表为PEPE和Floki。
- PEPE币:2023年推出的“青蛙主题MEME币”,总量为9万亿枚(无预挖、无团队预留),且通过交易税(如0.25%用于销毁)持续减少流通量,其总量虽大,但“通缩+无团队控盘”的叙事使其上线后短期内涨幅超万倍,成为2023年现象级MEME币。
- Floki(FLOKI):总量1000亿枚,其中50%通过公平发射分配,剩余用于生态、营销和销毁,项目方通过“NFT市场”“元宇宙”等场景推动代币消耗,形成“总量固定+需求扩张”的预期。
半通缩/动态调整供应
少数MEME币采用更复杂的供应机制,如根据社区投票调整总量或销毁比例,例如Bonk(BONK)和Dogwifhat(WIF)。
- Bonk(BONK):作为Solana链上的“狗狗币替代品”,总量100万亿枚,其中80%通过空投分配给社区,剩余用于生态基金,其特点是“无团队预留”,强调社区所有权,总量虽固定,但通过跨链生态扩张推动需求增长。
- Dogwifhat(WIF):总量8亿枚,无预挖、无VC投资,总量接近“恒定”,但通过meme文化发酵(如“狗帽子”表情包病毒式传播)吸引资金流入,成为2024年Solana链上最火爆的MEME币之一。
总量设计的“叙事密码”:为什么MEME币总量差异如此大?
MEME币的总量并非随意设定,而是项目方对“市场心理”和“社区目标”的精准拿捏:

- 无限供应(如DOGE):传递“去中心化、无庄家”的理念,避免因总量过小导致早期大户控盘,更适合“全民参与”的娱乐属性。
- 巨额总量(如SHIB、PEPE):通过“极低单价”降低散户心理门槛,配合“百倍千倍涨幅”的故事,激发投机情绪,1枚PEPE早期价格可低至$0.0000000001,让投资者产生“用零花钱博取高收益”的错觉。
- 通缩供应(如FLOKI、BONK):模仿比特币的“稀缺性叙事”,迎合投资者“越买越少”的价值焦虑,同时通过销毁机制(如销毁地址、交易税)增强社区凝聚力,让 holders 形成“共同抗通胀”的共识。
总量之外:MEME币价值的“非理性”与“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MEME币的总量并非决定其价格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核心因素,其价值本质是“社区共识+市场情绪”的产物,与基本面(如技术、应用场景)关联极低。
- DOGE总量无限,但市值曾突破800亿美元,背后是马斯克“狗狗币支付”的想象和社区“信仰”;
- PEPE总量4206.9万亿,但上线首月涨幅超7000倍,归功于“无团队、无预挖”的公平叙事和社交媒体(如Twitter、TikTok)的病毒式传播;
- WIF总量998.8亿,2024年涨幅超100倍,核心是Solana生态热度+“狗帽子”meme的破圈效应。
MEME币的高风险性同样源于此:一旦社区热度消退或“叙事崩塌”,无论总量设计如何“巧妙”,都可能面临“归零”风险,2021年无数“蹭热点MEME币”因缺乏社区支撑,总量再“稀缺”也难逃暴跌命运。
如何理性看待MEME币的总量?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MEME币的总量需把握三点:
- 总量是“叙事工具”而非“价值锚点”:MEME币的核心是“社区故事”,总量设计仅为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如“稀缺性”“低成本”);
- 警惕“总量陷阱”:巨额总量(如1000万亿枚)不等于“便宜”,极低单价可能掩盖“无限稀释”风险(如早期大户控盘、团队抛压);
- 关注“共识强度”:与其纠结总量数字,不如观察社区活跃度(如社交媒体讨论量、持币地址数)、代币分配机制(是否公平、有无预留)以及市场情绪(是否形成“信仰”)。
MEME币的发行总量从“无限”到“通缩”的分化,本质是项目方对“人性投机”的极致利用,在参与MEME币投资前,需清醒认识到:这更像一场“社区狂欢游戏”,而非价值投资,若你追求短期暴富且能承受高风险,或许能从中分一杯羹;但若寻求长期稳定收益,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毕竟,在加密市场,“meme会退潮,但共识永不眠”——而总量,不过是共识的“注脚”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