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meme币总能用“荒诞”的故事点燃社区热情——从狗狗币的“柴犬梗”到柴犬币的“二创表情包”,再到最近爆火的“青蛙币”“猪币”,这些以“梗”为核心、以社区为驱动的资产,常常在短时间内创造百倍甚至千倍涨幅,但每当新meme币诞生时,投资者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币总共发行多少个?”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答案却千差万别:有的meme币宣称“无上限”,有的直接设定“万亿枚总量”,还有的玩起“通缩游戏”,通过销毁机制让总量越来越少,为什么meme币的发行数量差异如此之大?背后藏着怎样的社区逻辑和“割韭菜”套路?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
meme币的“发行数量密码”:三类主流模式
meme币的发行数量,本质上是一场“社区共识”的博弈,不同的数量设计,对应着不同的叙事方向和目标用户,大致可分为三类:

“无上限”or“万亿枚”:用“便宜”吸引“散户上车”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狗狗币(DOGE)和柴犬币(SHIB)。
- 狗狗币:总量无上限,每年增发5%用于“挖矿奖励”,创始人Billy Markus曾明确表示,狗狗币的定位是“日常小费货币”,而非“价值储存”,因此无上限的供应量能降低单枚价格,让普通人“随手买得起”——比如早期1美元能买几百枚狗狗币,这种“低门槛”天然适合社交媒体传播。
- 柴犬币:总量“1000万亿枚”,初始发行量一半销毁,另一半 Uniswap 上流通,这个数字看似夸张,但团队打的是“对比牌”:比特币总量2100万枚,单价高;而柴犬币用“万亿级”供应量拉低单价(早期0.00000001美元一枚),让投资者产生“便宜就能暴富”的想象,再通过“百倍千倍涨幅”的故事吸引散户追涨。
这类meme币的核心逻辑是:用“低价”降低参与门槛,用“总量大”制造“未来升值空间”的幻觉,毕竟,对普通用户来说,花10块钱买100万枚币,比花10块钱买0.0001枚比特币更有“持有感”。

“通缩模型”:用“稀缺性”包装“长期价值”
与“无上限”相反,部分meme币选择“通缩”,即总量固定且持续减少,最典型的就是“狗狗币杀手”柴犬币的“升级版”——BabyDoge(Baby Doge Coin),以及近期流行的“燃烧币”(Burn Coin)。
- BabyDoge:总量无上限,但设置了“5%通缩税”:每笔交易中5%的币会被自动销毁,另外5%奖励持币者,这意味着随着交易量增加,流通中的BabyDoge会越来越少,理论上“物以稀为贵”。
- 部分新meme币:直接宣称“总量10亿枚,且永不增发”,甚至上线前就销毁50%的“团队币”,主打“绝对稀缺”。
这类meme币的逻辑是:模仿比特币的“稀缺性叙事”,通过“销毁机制”制造“通缩预期”,让投资者相信“越往后币越少,价格越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通缩meme币”的销毁依赖交易量,如果社区热度下降、交易量萎缩,“通缩”就成了空谈。
“社区投票决定”:用“民主”包装“不确定性”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模式:发行数量由社区投票决定,比如2023年上线的某个“青蛙meme币”,在Telegram群组发起投票,让投资者选择“总量1万亿枚”“1000亿枚”还是“无上限”,最终按得票最高的方案执行。

这类meme币的逻辑是:通过“社区共创”增强归属感,让投资者觉得“这个币我说了算”,但本质上,这是项目方“甩锅”社区——如果后续币价下跌,项目方可以说“这是大家投票选的总量,我们不背锅”。
数量之外:比“发行量”更重要的3个真相
meme币的发行数量固然重要,但盲目追求数字大小,很容易掉进“陷阱”,对投资者来说,比“发行多少个”更关键的,是以下3点:
“流通量”比“总量”更值得关注
很多meme币宣称“总量1万亿枚”,但其中80%可能被项目方、早期投资人“锁仓”,实际流通量只有2000亿枚,这种情况下,“1万亿总量”就是个幌子,实际稀缺性由“流通量”决定,比如狗狗币,虽然总量无上限,但流通量早已稳定在1460亿枚左右(截至2024年),不会突然增发砸盘。
“增发机制”比“初始数量”更影响长期价值
有无增发、增发多少,直接决定meme币的“通胀/通缩”属性。
- 无上限但有增发(如狗狗币):每年5%的增发会稀释持币者利益,适合短期炒作,不适合长期持有;
- 总量固定但无增发(如部分模仿比特币的meme币):看似稀缺,但缺乏流动性,容易“有价无市”;
- 交易税通缩(如BabyDoge):依赖社区交易量,如果热度下降,通缩效果大打折扣。
“社区共识”比“数字”更能决定币价
meme币的本质是“故事+社区”,没有共识的meme币,就算总量再少,也是“空气币”,比如2021年爆火的“柴犬币”,总量1000万亿枚,价格却一度冲到0.000036美元,靠的是社区“万人喊单”、马斯克转发、交易所上币等共识构建;反观一些“总量1亿枚”的新meme币,因为没有社区热度,发行后价格直接归零。
普通投资者如何避坑?记住这3点
meme币的高波动性既是机会也是风险,想参与“炒meme”,先别盯着“发行量”算能买多少枚,而是问自己这3个问题:
- 这个meme币有真实社区吗?——去Telegram、Twitter看活跃度,有没有人讨论,有没有“KOL”真心推荐(而不是收钱推广);
- 项目方有没有“拉 rug”风险?——检查合约是否“ renounce ownership”(放弃所有权),团队币是否锁仓,避免上线后项目方直接砸盘;
- 你能接受“归零”吗?——meme币90%以上会归零,用闲钱参与,别赌上全部身家。
meme币的发行数量,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社区共识的“叙事工具”,有的用“无上限”讲“普惠故事”,有的用“通缩”讲“稀缺故事”,有的用“投票”讲“民主故事”,但无论哪种故事,最终决定价值的,永远是社区的持续热度、项目的透明度,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清醒认知。
下次再看到“meme币发行多少个”这个问题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数量,是在为谁讲故事?” 毕竟,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听懂故事的人,才能不被故事“割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