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meme币无疑是“流量担当”,从狗狗币(DOGE)到柴犬币(SHIB),从狗狗币的分叉币“狗狗币无限”到模仿“狗狗文化”的新币种,这些以“梗”为灵魂、以社区为驱动 的加密资产,常常因价格暴涨暴跌和全民狂欢的话题登上热搜,但一个基础问题却常被忽略:meme币到底有多少个?总量是固定的,还是可以无限增发?

meme币的“总量迷思”:从“无上限”到“通缩”,没有标准答案
与比特币(BTC)总量2100万枚、以太坊(ETH)无上限但通缩模型设计的“主流币”不同,meme币的总量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可以说是“百币百性”,meme币的总量主要分为三类:
“无上限”派:以狗狗币(DOGE)为代表,通胀驱动“支付”场景
作为最早出圈的meme币,狗狗币的总量设计堪称“简单粗暴”,其白皮书明确:无总量上限,每年增发5%,这意味着,狗狗币的总量会随时间线性增长——截至2024年)已超1460亿枚,且每年新增约73亿枚。
为什么这样设计?这与狗狗币的“初心”有关,创始人比利·马库斯(Billy Markus)曾表示,狗狗币的定位是“互联网小费货币”,类似电子版的小费罐,希望通过通胀模型降低交易手续费,鼓励日常支付(比如打赏、打赏主播),无上限的总量反而成了其“支付属性”的支撑——只要有人用,就不会因“总量固定”而出现通缩紧缩。
“通缩”派:以柴犬币(SHIB)为代表,通过“销毁”制造稀缺性
与狗狗币的“通胀”逻辑相反,柴犬币(SHIB)的总量是固定的1000万亿枚(最初为“千万亿”,后因社区讨论调整为“1000万亿”),但固定总量≠稀缺性——因为1000万亿枚的数字实在太大,单枚价值极低(早期“零头”价格甚至成为炒作噱头)。

为了提升价值,SHIB社区发起了“销毁计划”:通过将部分SHIB发送到“死地址”(无法再交易的地址)永久销毁,减少流通供应量,截至目前,SHIB已销毁超410万亿枚(占总量的41%),且销毁仍在继续,这种“固定总量+通缩销毁”的模式,试图通过“减少供给”来刺激价格上涨,也成为后来多数meme币的“模仿模板”。
“半通缩”派:以狗狗币的分叉币“狗狗币无限”(DOGI)为代表,争议与博弈
除了上述两类,还有一些meme币采用“半通缩”或“可变总量”设计,甚至直接“无上限+无增发规则”,完全依赖社区共识,比如狗狗币的分叉币“狗狗币无限”(DOGI),其白皮书声称“无总量上限,但增发需社区投票”,本质上是将总量控制权交还给社区,但这种模糊的设计也常被质疑“割韭菜”——毕竟,没有硬约束的“社区共识”在利益面前可能随时崩塌。
为什么meme币的总量设计如此“随意”?
从无上限到通缩,meme币的总量混乱,本质是“去中心化”与“实用性”博弈的结果。
meme币的核心是“社区共识”,而非技术或基本面,早期狗狗币总量无上限,是因为创始人本就没想把它做成“投资品”,而是“娱乐项目”;而SHIB的1000万亿枚,更多是为了模仿狗狗币的“零头效应”,用“便宜”吸引散户入场。

meme币的总量设计往往服务于“炒作需求”,销毁机制”本质是“故事营销”——通过“减少供应”的叙事刺激社区情绪,吸引新资金入场;而无上限的总量则可能被用于“拉盘”(比如早期大户通过增发打压价格,再低位吸筹)。
总量重要吗?对meme币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对主流币而言,总量直接影响稀缺性和长期价值(比如比特币的2100万枚是其“数字黄金”叙事的核心),但对meme币来说,总量远不如“社区热度”和“炒作故事”重要。
以狗狗币为例,尽管总量无上限且持续通胀,但凭借埃隆·马斯克的“带货”和全球社区的狂欢,其价格在2021年一度飙涨超200倍;而SHIB的销毁计划虽看似“通缩”,但实际价值仍受市场情绪、资金进出等短期因素主导——销毁再多,若社区热度下降,价格照样可能归零。
换句话说,meme币的总量更像一个“数字游戏”,真正的“筹码”永远是社区的人气、流量和投机情绪。
别被“总量”迷惑,meme币的本质是“情绪游戏”
回到最初的问题:meme币总量多少个?答案可能是“无上限”“1000万亿枚”,甚至是“社区说了算”,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总量数字,不如看清meme币的本质——它不是“价值投资”,而是“情绪投机”,在追逐“下一个狗狗币”的热潮中,保持清醒、远离“无脑炒作”,或许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毕竟,所有以“梗”和“狂欢”为核心的资产,最终都可能被时间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