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狗狗币”神话到“PEPE狂欢”,Meme币的财富诱惑
“一枚Meme币改变人生”——这是过去几年加密货币市场最动人的叙事之一,从2021年狗狗币(DOGE)因埃隆·马斯克 tweets 一飞冲天,到2023年PEPE币在两个月内暴涨超10万倍,无数普通人通过Meme币实现了“财富自由”的梦想:有人用几千本金赚到买房首付,有人辞掉工作成为“全职炒币者”,甚至有人喊出“Meme币才是最公平的造富机器”。
狂欢背后,法律的红线早已悄然拉起,当“暴富”的喜悦褪去,一个问题浮出水面:通过Meme币赚钱后,真的高枕无忧吗?会不会因“赚得太快”而触碰法律底线? 本文将从Meme币的法律属性、常见涉风险行为、司法实践案例出发,为你拆解“Meme币赚钱”背后的法律边界。
Meme币是什么?先搞懂它的“出身”与“法律身份”
要判断“赚Meme币的钱”是否违法,首先要明确Meme币的法律属性,Meme币(又称“模因币”)是一类基于互联网“梗”(meme)创造的加密货币,如狗狗币、柴犬币(SHIB)、PEPE等,与比特币、以太坊等“有技术支撑”的加密货币不同,Meme币的价值大多依赖于社区炒作、名人效应或网络热度,本身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和内在价值。

从法律角度看,目前全球各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不一,但核心逻辑一致:“价值”是否被法律认可,“行为”是否被金融监管覆盖,在中国大陆,监管层对加密货币的定性非常明确:
-
加密货币不是“法定货币”: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下称“924通知”),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
Meme币属于“虚拟货币”范畴:尽管Meme币常以“社区币”“娱乐币”自居,但其本质仍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非法定货币的虚拟商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投机性强”等特征,完全符合“虚拟货币”的定义。
这意味着,在中国境内,任何与Meme币相关的“发行、交易、炒作、中介”活动,均不受法律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持有Meme币赚钱”本身直接违法——关键在于“如何赚钱”“赚的钱是否合法来源”。
这些“Meme币赚钱”行为,可能已经违法!
尽管“持有Meme币升值后卖出”本身可能只是“个人投资行为”,但实践中,许多Meme币参与者因操作不当,极易踩中法律红线,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高风险行为,需高度警惕:

“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操纵市场,涉嫌刑事犯罪
这是Meme币市场最典型的违法行为,部分团伙通过“建仓-炒作-抛售”三步走:先低价大量购入某Meme币,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如Twitter、Telegram、小红书)散布虚假利好(如“名人即将代言”“交易所即将上线”),吸引散户跟风买入,推高价格后迅速抛售,导致币价暴跌,散户血本无归。
法律风险:《刑法》第182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若操纵的是“具有证券期货属性”的虚拟货币,可能被认定为“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市场”,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2022年北京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操纵案”中,犯罪团伙通过炒作Meme币“暴富”后,最终因操纵市场罪获刑。
“场外交易”(OTC)洗钱:帮“黑钱”“白化”,涉嫌洗钱罪
许多Meme币投资者为规避交易所监管,选择通过“场外交易”(OTC)将虚拟货币兑换成法定货币(如人民币、美元),若对方是“赃款”(如诈骗、赌博、贪污所得),而你明知对方资金来源不明仍协助交易,就可能构成“洗钱罪”。
法律风险:《刑法》第191条“洗钱罪”规定,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收益,为其提供资金账户、转换财产、转移资金等行为的,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2023年浙江警方通报的案例中,一名男子通过Meme币OTC“帮人换钱”,获利10万元后因洗钱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发币割韭菜”:未经许可发行“代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
部分人看到Meme币的“造富效应”,干脆自己“发币”:通过社区宣传“百倍千倍潜力”,向公众出售Meme币并承诺“高额回报”,然后卷款跑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以“虚拟货币”为幌子的非法集资。
法律风险:若发币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可能构成《刑法》第192条“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若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承诺还本付息或回报,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则可能构成《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逃税”:隐瞒Meme币收益,不申报个人所得税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赚钱,个人所得税都是法定义务,Meme币投资收益属于“财产转让所得”,按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但部分投资者认为“虚拟货币交易匿名,不会被查”,故意隐瞒收益、不申报纳税。
法律风险:《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构成“偷税”,最高可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2022年深圳税务局通报,一名网红通过炒作Meme币获利2000万元,未申报个税,最终被追缴税款及滞纳金合计600万元。
“我赚了Meme币的钱,一定会被处罚吗?”——关键看这3点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我只是普通投资者,买了Meme币赚了钱,没操纵市场、没洗钱、没发币,也会违法吗?”
答案是:不一定,司法实践中,是否追究法律责任,需结合“主观意图”“行为性质”“社会危害性”综合判断,核心看以下3点:
赚钱的“方式”是否合法
如果是“单纯持有Meme币,因市场价格上涨后卖出获利”,且未参与任何操纵市场、洗钱、发币等违法行为,目前法律并未明确禁止,但需注意:“持有”和“交易”的界限——若频繁交易、通过多个账户交易,可能被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进而面临OTC监管、税务稽查等风险。
是否“明知”资金来源非法
有人通过Meme币交易帮他人“洗白”诈骗款,若能证明其“明知对方资金是赃款仍协助交易”,则构成洗钱罪;反之,若只是正常OTC交易,对方隐瞒了资金来源,且你已履行了基本的身份核验(如要求实名认证),则可能被认定为“善意相对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是否主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组织“Meme币传销群”,要求下线拉人头、发展层级,并以此返利,则可能构成《刑法》第224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若利用Meme币进行非法集资,扰乱金融秩序,则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
Meme币投资者:如何“赚钱不踩坑”?——3条“保命”建议
尽管Meme币市场充满诱惑,但“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里的“风险”不仅是价格波动,更是法律风险,如果你已参与Meme币投资或正计划入场,请牢记以下3条建议:
只用“闲钱”投资,拒绝“杠杆炒作”
Meme币价格波动极大,PEPE币曾单日暴涨100%,也曾单日暴跌90%,用生活费、学费甚至借来的钱“梭哈”,不仅可能血本无归,还可能因“高杠杆借贷”引发债务纠纷。投资的钱,必须是“亏了也不影响生活”的闲钱。
远离“黑平台”“OTC陌生交易”,拒绝“帮人换钱”
选择合规交易所(如币安、OKX等国际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