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币涨了10倍!”“柴犬币又上热搜!”近年来,随着meme币(迷因币)在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被其“高收益”吸引,纷纷入场,但与此同时,一个疑问也随之浮现:买meme币到底犯不犯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从meme币的性质、交易场景、法律监管等多维度分析。正常小额购买不犯法,但若涉及非法集资、洗钱、诈骗或规避监管,则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先搞懂:什么是meme币?
meme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其价值并非来自技术或实际应用,而是依赖“迷因文化”(如网络梗、名人效应、社区炒作)驱动,比如狗狗币(DOGE)、柴犬币(SHIB)、PEPE等,早期多起源于网友的玩笑,后因名人带货(如马斯克)或社区狂欢价格暴涨,吸引了大量投机者。
这类币的典型特征是:无内在价值、价格波动极大、社区炒作属性强、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也因此,其法律风险远高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
正常购买meme币,是否违法?
核心结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小额购买meme币本身不直接构成违法。
从法律性质看,加密货币在我国并非“法定货币”,但也不属于“非法物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年“94公告”),代币发行融资(ICO)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但个人之间的虚拟货币交易并未被明确禁止。

也就是说,如果你用自己的资金,通过合法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如支持合规交易的海外平台),或私下与他人进行小额meme币买卖,且不涉及以下行为,通常不构成违法:
- 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为个人持有或小额交易;
 - 不参与“传销”“空气币”项目;
 - 不利用meme币进行洗钱、逃税等非法活动。
 
但需注意:我国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趋严,部分国内平台已停止相关业务,投资者若通过境外平台交易,需遵守当地法律,并自行承担汇率风险、平台跑路风险等。

这些情况买meme币,可能“踩红线”!
虽然正常购买不违法,但meme币的炒作往往伴随乱象,一旦涉及以下行为,就可能触犯法律:
参与meme币“非法集资”或“传销”
部分meme币项目方会以“高回报”“静态收益(持币分红)”“动态拉人头返利”为噱头,吸引投资者入金,本质上属于非法集资或传销。
根据《刑法》,非法集资罪(第176条)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第224条)可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2022年“土狗币”WORLDS项目方被查处,涉案金额超10亿元,负责人因涉嫌传销罪被捕。
利用meme币进行“诈骗”
meme币市场乱象丛生,常见诈骗手法包括:
- “拉高出货”(Rug Pull):项目方先炒作价格吸引散户接盘,然后突然抛售代币,导致币价归零,投资者血本无归;
 - 虚假宣传:谎称“名人代言”“国家项目”“百倍涨幅”,诱导投资者购买;
 - 冒充官方:仿冒知名meme币(如PEPE)建立“山寨币”,骗取资金。
 
这些行为若涉及诈骗,可能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利用meme币“洗钱”或“逃税”
由于加密交易的匿名性,部分人试图通过meme币转移非法资金(如赌资、贪污所得),或隐瞒收入逃税,根据《刑法》,洗钱罪(第191条)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逃税罪(第201条)也可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未成年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交易
根据《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8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8-18岁)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若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用大额资金购买meme币,交易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家长可主张返还。
投资者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想参与meme币投资,务必守住法律底线,做到“三不三查”:
- 不碰“无白皮书、无团队、无应用”的三无meme币:这类项目多为“空气币”,随时可能跑路;
 - 不参与“高收益、保本付息”的虚假宣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超高收益往往伴随超高风险;
 - 不向陌生人转账或参与“场外交易”:避免遭遇诈骗或资金被盗;
 - 查项目背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如Etherscan)查看代币发行地址、合约代码,警惕项目方预留“后门”(如无限增发);
 - 查合规平台:选择受海外监管(如美国SEC、新加坡MAS)的交易所,避免“黑平台”卷款跑路;
 - 查自身风险承受能力:meme币价格波动极大,切勿投入全部积蓄,更不要借贷投资。
 
理性看待meme币,法律红线不可碰
买meme币本身不犯法,但“炒币”背后的乱象可能让你“踩坑”,作为普通投资者,需牢记:加密货币不是法币,炒作风险极高,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如果你只是想小额“玩一玩”,务必控制仓位,做好亏损准备;若涉及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等待你的可能是法律的严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在meme币市场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