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币涨了!”“柴犬币又翻倍了!”——如果你最近混迹社交媒体或加密货币圈,大概率会被这类“meme币”的消息刷屏,从狗狗币、柴犬币到最近火遍全网的“特朗普币”,这些以“梗”为核心的数字货币,正以一种荒诞又狂热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它们究竟是互联网狂欢的产物,还是普通人抓住财富密码的捷径?要搞懂“meme币什么梗”,得先从“梗”和“币”的奇妙结合说起。
meme币的“梗”:从互联网迷因到财富符号
“meme”一词源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原指文化基因的传播单元,后来在互联网语境中,演指那些通过复制、变异快速传播的流行文化符号——葛优躺”“蓝瘦香菇”,或是表情包、流行语,而meme币,本质上就是将这些“梗”包装成数字货币,借助互联网的传播魔力,让“梗”本身成为投资标的。

最早的meme币要数2013年出现的狗狗币,它最初只是程序员杰克逊·帕尔默为了讽刺比特币的狂热而“恶搞”出来的产物:币种logo是可爱的柴犬头像,宣传口号是“为-tip而生”(适合打赏的小额货币),谁能想到,这个带着戏谑意味的“梗币”,后来竟因为埃隆·马斯克的多次“带货”和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元,成为加密货币世界的“现象级玩家”。
此后,meme币的“梗”越来越离谱:有以《华尔街之狼》中“鞋狗”命名的SHIB,有模仿特朗普发型和竞选口号的TRUMP,甚至还有把“无聊猿”NFT直接改成“无聊狗”的DOGE……这些币种背后往往没有复杂的技术、明确的商业逻辑,甚至没有团队白皮书,唯一的“价值支撑”就是互联网用户的集体共识和情绪——就像大家合力给一个“梗”充值,让它从“段子”变成“真金白银”。
meme币的“梗”为何能“爆”?情绪与流量共舞
meme币的走红,本质上是互联网情绪经济的缩影,它的传播逻辑,和一条爆款短视频、一个热梗的诞生如出一辙:

一是“反权威”的解构精神,不同于比特币、以太坊等“正经”加密货币强调的技术壁垒和去中心化理念,meme币天生带着“草根”气质——它不需要你懂区块链,只需要你懂这个“梗”,这种低门槛的参与感,让普通网民觉得“我也能玩”,从而主动加入传播和炒作。
二是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马斯克、埃隆·马斯克等名人的“无厘头”发言(狗狗币是人民的货币”)、网红的“喊单”、甚至普通网友在群聊里的“吹牛”,都能成为meme币暴涨的导火索,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情绪比事实传播得更快,当“今天买明天就能涨”的集体焦虑蔓延开来,理性便让位于狂热。
三是“FOMO”(害怕错过)的群体心理,当有人通过meme币一夜暴富的故事刷屏时,更多人会忍不住“跟风入场”——哪怕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梗”从哪来,未来会怎样,这种“博傻游戏”中,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是“最后一个接盘侠”,却往往成了韭菜。

狂欢背后:meme币是“造富神话”还是“割韭菜游戏”?
meme币的“梗”能带来短期流量和财富效应,但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价值支撑的“空心化”,绝大多数meme币没有实际应用场景,发行方背景不明,甚至存在“拉高出货”的骗局——早期投资者借着热度拉高币价,然后悄悄抛售,留下散户接盘,比如2021年火遍一时的“柴犬币”,在暴涨10倍后突然暴跌,无数高位入场的人血本无归。
监管的“灰色地带”,由于meme币多在海外平台发行,且传播速度快,监管往往跟不上步伐,这意味着投资者一旦被骗,维权难度极大,中国央行等多部门早已明确提醒,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普通人参与炒作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对“梗”的过度消费,当“梗”变成纯粹的工具,互联网文化的创造力也在被消解,原本轻松幽默的meme,一旦沾染上暴富的执念,就容易异化为投机和欺诈的温床,正如有网友调侃:“以前大家追梗是为了开心,现在追梗是为了‘回本’,这梗本身已经不香了。”
meme币的“梗”,终究是一场互联网的集体幻觉?
从狗狗币到特朗普币,meme币的每一次“爆火”,都是互联网情绪的集中爆发,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中的贪婪、盲从与狂欢,但归根结底,一个“梗”无法承载真正的价值,当热潮退去,留下的可能只有一地鸡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