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野蛮生长”中,meme币无疑是最具话题性的存在,从狗狗币(Dogecoin)的“柴犬表情包”到柴犬币(Shiba Inu)的“二狗效应”,再到近期层出不穷的“网红梗”币种,这些以网络文化为“燃料”的加密资产,常常带着“无国界”的标签在全球市场掀起波澜,但一个有趣的问题也随之而来:meme币,究竟属于哪个国家?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需要从它的“诞生基因”到“发行逻辑”,再到“监管归属”三个层面拆解。

meme币的“国籍”:从诞生地到技术底层的“无主性”
从本质上说,meme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决定了它从诞生之初就带有“超越国界”的基因,以狗狗币为例,它诞生于2013年,由美国程序员比利·马库斯(Billy Markus)和澳大利亚工程师杰克逊·帕尔默(Jackson Palmer)共同创造,前者是美国人,后者是澳大利亚人,狗狗币的代码和社区早期活动也横跨两国——若按“创作者国籍”划分,它似乎成了“美澳混血”。
但meme币的“国籍”问题远比创作者复杂,它的底层技术依赖区块链网络(如以太坊、Solana等),这些网络由全球节点共同维护,没有单一实体或国家控制,柴犬币(SHIB)虽然被广泛称为“狗狗币的竞争者”,但它基于以太坊发行,而以太坊的开发团队遍布全球,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是俄罗斯裔加拿大人,项目核心成员则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这种“技术无国界”的特性,让meme币很难被贴上某个国家的“技术标签”。
发行与社区:文化基因的“跨国混血”
meme币的核心驱动力并非技术或应用场景,而是“网络文化+社区共识”,它的价值往往与某个网络梗、流行文化符号或社会事件深度绑定,而这些文化符号本身就没有“国籍”。

以狗狗币为例,其灵感来自2013年流行的“Doge”表情包(一只柴犬的配图,配上内部独白的日文文字),这个表情包最初由美国摄影师凯瑟琳·卢蒙巴(Katherine Lumumba)拍摄,柴犬“Kabosu”是日本犬,但表情包的传播和二次创作却席卷全球——美国、欧洲、亚洲的网友共同参与赋予了它“幽默、反叛、去中心化”的文化内涵,基于这个表情包的狗狗币,自然成了“全球文化共创”的产物。
再比如2021年爆火的“狗狗币杀手”(Dogecoin Killer,即SHIB),其命名直接对标狗狗币,社区宣传中频繁出现的“柴犬宇宙”“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概念,本质是加密文化全球传播的结果,无论是美国散户的“华尔街之狼”式狂欢,还是亚洲社区“打call拉盘”的热情,都让meme币的“文化基因”成了跨国界的“大杂烩”。
监管归属:当“无国界”遇上“有国界”的规则
尽管meme币在技术和文化上“无国界”,但它在现实世界的发行、交易和流通,却无法脱离各国监管框架的“管辖”。“国籍”问题变得具体而复杂:它可能因发行主体所在地、交易所注册地、投资者国籍等不同,被不同国家视为“监管对象”。

以狗狗币为例,虽然它诞生于美澳,但其全球交易主要依赖美国加密交易所(如Coinbase、Robinhood)和国际平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多次将其纳入监管视野,曾因“是否为证券”问题与交易所展开博弈,同样,柴犬币虽然由匿名团队发起,但其主要交易市场在欧洲(如Binance欧洲站)和亚洲(如日本、韩国交易所),因此需遵守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日本的《资金结算法》等地区性法规。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meme币的“匿名性”也让监管归属更模糊,2023年爆火的“PEPE币”,团队完全匿名,未公布任何实体或个人信息,导致各国监管机构难以追溯其“发行主体”,这种情况下,meme币的“国籍”更像一个“监管真空地带”——它可能同时面临多国监管压力,也可能在某个国家因政策宽松而“落地生根”。
meme币的“国籍”,本质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符号
归根结底,meme币的“国籍”问题,更像一个隐喻:它既诞生于特定国家的网络文化土壤,又在全球化传播中褪去了单一国家的标签;它依赖区块链的“无国界”技术,却又在现实监管中不得不面对“有国界”的规则。
或许,meme币真正的“国籍”,是“互联网原住民”的国籍——它属于每一个参与创造、传播、交易的普通人,属于这个数字时代流动的、多元的、去中心化的文化本身,正如一位加密爱好者所言:“狗狗币没有国籍,但它有全球社区;meme币不效忠任何国家,但它忠诚于‘玩梗’的自由。”这种“无国籍”的属性,或许正是它能在全球市场掀起波澜的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