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币是谁发的?”“柴犬币(SHIB)背后有团队吗?”“为什么有些Meme币突然爆火又归零?”——随着Meme币在加密市场的“病毒式”传播,“谁发行了这些币”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比特币、以太坊等有明确开发团队和开源代码的“正规军”不同,Meme币的发行逻辑往往带着草根、戏谑甚至“无厘头”的色彩,其“发行者”的身份也扑朔迷离,本文将从Meme币的起源出发,拆解其发行模式,并揭示“谁在推动这些币”背后的真实逻辑。

Meme币的“野生”起源:从“无心插柳”到“全民狂欢”
Meme币的本质是“模因货币”,即基于互联网流行文化(梗)创造的加密资产,其鼻祖可追溯至2013年推出的狗狗币(DOGE),当时,IBM程序员杰克逊·帕尔默(Jackson Palmer)为讽刺当时加密货币市场的投机泡沫,在推特上“玩梗”:“该创造一个基于狗狗梗的加密货币了。”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吸引了程序员比利·马库斯(Billy Markus)的注意,两人一拍即合,用3天时间写出了狗狗币的代码,并定位为“小费货币”——比如用DOGE给咖啡师打赏。
彼时的狗狗币没有精密的白皮书、没有募资、没有“宏大愿景”,纯粹是两个程序员对行业乱局的调侃,但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草根属性,让DOGE迅速在Reddit、Twitter等社区传播,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Meme币”。
此后,Meme币的发行逻辑逐渐演化:从“纯玩梗”到“蹭热点”,再到“有预谋的炒作”,但无论哪种形式,其“发行者”的身份始终与“传统加密项目”截然不同。
Meme币的“发行者”画像:从“匿名极客”到“营销天才”
Meme币的发行者通常没有明确的“官方团队”,更多是隐藏在社区背后的“神秘推手”,根据其行为模式,可大致分为三类:
“无心插柳”的社区共创者
这类发行者最初并无“发币牟利”意图,Meme币的诞生完全是社区自发的“二次创作”,典型代表是狗狗币(DOGE)和柴犬币(SHIB)。
SHIB的“发行故事”颇具代表性:2020年,一位自称“Ryoshi”的匿名人士在以太坊上部署了SHIB合约,总量为1000万亿枚(其中50%转入 Vitalik Buterin 的钱包),Ryoshi在博客中强调:“SHIB不属于任何人,属于社区。”他没有募资、没有预留团队代币,甚至主动销毁了私钥,试图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Meme币,尽管后来Vitalik将部分SHIB捐赠给慈善机构并销毁,引发币价波动,但SHIB的传播完全依赖社区对“柴犬梗”的热爱和“百倍币”幻想。

这类发行者的特点是:匿名、无功利性、强调“社区所有权”,但这也导致币价完全依赖社区情绪,缺乏实际支撑。
“蹭热点”的快速模仿者
Meme币的“造富效应”催生了大量“模仿者”,他们紧跟热点、快速复制代码,试图分一杯羹,这类发行者通常是个人或小型团队,核心目标是“短期套利”。
当“狗狗币”火遍全球后,“柴犬币”“柴犬币(SHIB2.0)”“柴犬币(SHIB3.0)”等“山寨版”层出不穷;当“狗狗狗”(Dogwifhat,WIF)在Solana链上爆火后,“猫猫猫”(Cat in a Dog World,MEW)等模仿者迅速跟上,这类Meme币的发行流程往往很简单:选择一个流行梗→复制开源代码(如ERC-20或Solana SPL)→部署合约→在Twitter、Telegram等社区宣传→拉高币价后跑路(“Rug Pull”)。

其“发行者”的身份通常是匿名的,甚至可能是一个小团队,通过“预埋代币”或“交易手续费”暗中获利,这类Meme币的90%以上会在短期内归零,只有少数能“蹭热度”成功。
“有预谋”的营销操盘手
随着Meme币竞争加剧,部分发行者开始走向“专业化”——他们不仅有明确的营销计划,还会通过“名人效应”“社区治理”等手段包装项目,试图让“短期炒作”变成“长期叙事”。
典型代表是狗狗币的“幕后推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尽管马斯克并非狗狗币的发行者,但他通过频繁在推特提及“狗狗币”“狗狗Doge”的表情包,多次引发币价暴涨,2021年他主持《周六夜现场》时说“狗狗币是人民的货币”,DOGE单日涨幅超30%;2023年他推行的“狗狗币支付特斯拉商品”传闻,也多次刺激币价。
这类“发行者”并非技术出身,而是“流量操盘手”,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力或雇佣营销团队,通过制造话题、联合KOL、上所(交易所)等手段,吸引散户入场,最终通过“高位抛售”获利,其本质是“借Meme币之名,行割韭菜之实”。
Meme币发行的核心逻辑:情绪驱动与“共识游戏”
为什么Meme币的“发行者”往往匿名且不透明?根本原因在于其价值逻辑与传统加密资产完全不同:比特币的价值来自“技术稀缺性”(总量有限、工作量证明),以太坊的价值来自“生态应用性”(智能合约、DeFi),而Meme币的价值仅来自“社区共识”——即“足够多的人相信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这种“共识”建立在三个核心要素上:
- 梗的传播力:Meme币需要一个“简单、有趣、易传播”的梗(如狗狗、柴犬、特朗普),让用户在短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
 - 社区的狂热:通过Telegram、Twitter、Discord等社区,持续输出“百倍币”“财富自由”的故事,吸引散户FOMO(害怕错过);
 - 流动性的炒作:上线交易所(尤其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后,通过“对敲交易”“刷量”制造交易活跃的假象,吸引跟风盘。
 
Meme币的“发行者”更像是一个“游戏规则制定者”,他们不需要技术实力,只需要懂人性、懂流量、懂如何调动社区情绪。
Meme币的“发行者”陷阱:匿名背后的风险
Meme币的匿名发行模式,使其成为“诈骗”和“割韭菜”的重灾区,常见的陷阱包括:
- Rug Pull(地毯拉走):发行者提前预埋大量代币,拉高币价后突然抛售,导致币价归零,散户血本无归;
 - 女巫攻击(Sybil Attack):发行者用多个账户制造“交易活跃”的假象,吸引用户跟风;
 - 虚假宣传:冒充名人项目(如“特朗普币TRUMP”)或编造虚假合作,骗取投资。
 
2024年特朗普宣布竞选总统后,市场上涌现大量“特朗普币”,TRUMP”代币发行者通过预埋代币,在上线后24小时内获利超2000万美元,随后币价暴跌90%,散户被深度套牢。
如何识别Meme币的“真实发行者”?
面对Meme币的狂热,投资者需保持理性,通过以下方式初步判断其发行者的可信度:
- 查看代币合约:通过Etherscan、Solscan等区块链浏览器,查看代币的部署地址、是否预埋代币、是否有“黑名单”功能(发行者可随意冻结用户资产);
 - 社区活跃度:观察社区是否有明确的治理机制、开发路线图,还是仅靠“喊口号”炒作;
 - 发行者背景:若发行者匿名且无任何信息披露,需高度警惕;若团队公开且有过往项目经验,可进一步验证其真实性;
 - 实际价值支撑:Meme币本身无技术价值,若项目方能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如支付、慈善),则长期存活的可能性更高。
 
Meme币的“发行者”是时代的镜子
从狗狗币的“无心插柳”到特朗普币的“精准收割”,Meme币的“发行者”始终是加密市场最神秘的群体,他们或许没有技术野心,却深谙人性弱点;或许不追求长期价值,却抓住了“流量即财富”的时代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