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一个新兴专业的诞生往往预示着产业变革的方向,近年来,“区块链新增应用技术专业”陆续进入多所高校的招生目录,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我国区块链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更标志着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应用型区块链人才的迫切需求,正通过高等教育体系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时代浪潮下的必然选择:为何新增区块链应用技术专业?
区块链技术作为“信任机器”和“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支撑,已从最初的数字货币延伸至金融、政务、医疗、物流、能源等数十个行业,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5年我国区块链核心产业规模预计突破600亿元,相关行业人才缺口将达数百万,长期以来,区块链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高校传统专业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对“区块链+行业应用”能力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等部委联合推动高校增设“区块链工程”“区块链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旨在通过系统化课程设置、产学研协同培养,打造掌握区块链核心技术、熟悉行业应用场景、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这一专业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我国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布局。
专业内核:培养“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复合型人才
区块链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以“技术筑基、场景赋能”为核心,构建了“底层逻辑—技术工具—行业应用—创新实践”的四维能力模型。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既涵盖密码学、分布式系统、数据结构等区块链底层技术理论,也智能合约开发(如Solidity)、区块链平台搭建(如Hyperledger Fabric、EOS)、共识算法设计等实践技能课程;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如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智慧政务(如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物联网(如供应链溯源、设备身份认证)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某高校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区块链原理与技术》《智能合约开发实战》《区块链金融应用》《供应链管理与区块链溯源》《政务数据共享与区块链治理》等,并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企业导师授课、真实项目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区块链应用开发,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

从课堂到产业:产学研协同破解人才供需难题
区块链应用技术专业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发展的深度绑定,当前,多所高校已与蚂蚁集团、腾讯、微众银行、华为等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某高校与区块链企业共建“区块链应用创新中心”,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为地方政府开发“区块链+电子招投标”系统,为制造业企业搭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平台”,在实践中深化对技术落地场景的理解。
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通过举办区块链创新大赛、设立学生科研课题、鼓励参与国际开源社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区块链与元宇宙、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应用,为产业创新注入年轻活力。
从人才储备到产业赋能的价值跃迁
随着区块链技术被纳入“新基建”重点发展领域,区块链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将直接影响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该专业毕业生将成为推动传统产业“上链”升级的中坚力量:在金融领域,他们能构建更安全高效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在政务领域,他们能打造透明可信的数据共享平台;在民生领域,他们能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共享、教育学历认证等便民应用。
更重要的是,区块链应用技术专业的设立,不仅是单一学科的突破,更是对“技术+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将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形成“培养—就业—创新—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人才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