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而精准扶贫则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的核心方法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性,为破解传统扶贫模式中的信任难题、效率瓶颈和资源错配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扶贫领域的应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通过重构信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正在成为推动减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
破解信任难题:让扶贫资金与物资“全程留痕、阳光透明”
传统扶贫工作中,资金流转链条长、监管难度大,易出现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不仅损害扶贫效果,更侵蚀群众对政策的信任,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可将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受益对象等信息实时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

在中国贵州、四川等地的试点项目中,扶贫资金一经发放,其流向、金额、收款方等信息便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政府、审计部门、受益群众均可通过授权查询,这种“全流程透明化”机制,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有效杜绝了“跑冒滴漏”,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可实现资金自动拨付与监管,当满足特定条件(如项目验收合格)时,资金自动划转至对应账户,减少人为干预,提升执行效率。
激活资源要素:让扶贫资产“可追溯、可增值、可持续”
扶贫的核心在于“造血”,而区块链技术可通过确权、溯源、流转等功能,激活土地、特色农产品等沉睡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可持续的增收机制。

在土地扶贫方面,区块链可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权属信息上链,实现“一地一码”的数字化确权,贫困农户可通过区块链平台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企业或合作社,交易过程公开透明,租金收益直接发放至农户账户,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产业扶贫中,区块链的溯源技术能为特色农产品(如西藏藏香猪、云南普洱茶)生成“数字身份证”,记录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前世今生”,有效解决“优质不优价”问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的“蚂蚁链”,已帮助多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实现品牌化溢价,带动农户增收超30%。
提升治理效能:让扶贫政策“精准滴灌、动态调控”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而传统扶贫数据常存在信息孤岛、更新滞后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可将分散在民政、人社、农业等部门的数据整合上链,建立统一、动态的贫困人口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的精准画像。

通过区块链,扶贫部门可实时掌握贫困家庭的收入、就业、健康等变化情况,自动触发帮扶措施(如低保调整、技能培训推荐),在甘肃某县的试点中,区块链系统与医保、教育、社保数据打通,当监测到某户家庭因疾病或子女上学致贫时,系统自动生成帮扶清单,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医疗救助、教育补贴等政策,实现“发现—帮扶—脱贫”的闭环管理,区块链还可用于扶贫项目的民主决策,村民通过区块链平台对扶贫项目进行投票、监督,确保政策符合实际需求,提升群众参与感。
拓展全球合作:让减贫经验“可共享、可复制”
贫困是全球性议题,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性为国际减贫合作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建立跨国区块链扶贫平台,各国可共享减贫数据、经验和资源,推动全球减贫治理体系完善,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的“Building Blocks”项目,已为叙利亚、也门等战乱地区的难民提供食品援助,通过区块链记录援助物资的发放与领取,确保援助精准到位,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超98%。
对中国而言,可将国内区块链扶贫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数字方案”,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与技术输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减贫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挑战与展望:技术向善需多方协同
尽管区块链在扶贫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技术成本高、数字鸿沟、数据安全等挑战,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可能限制区块链技术的普及;部分老年群体对数字工具的使用能力不足,可能影响扶贫政策的覆盖效果。
推动区块链与扶贫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发力: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开发“适老化”区块链应用界面,提升群众使用体验;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确保信息安全,应避免“唯技术论”,将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形成“技术+制度”的双重保障,让区块链真正成为服务贫困群众、促进社会公平的工具。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扶贫工作的逻辑与范式,它以信任为基石,以数据为纽带,让扶贫资源更精准地触达最需要的群体,让减贫成果更可持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区块链必将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书写更多“技术向善”的故事,为实现共同富裕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