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Okex新用户专享理财福利,点击领取限时高息产品!”“您的账户安全提醒,请尽快登录Okex验证身份!”“Okex合约行情异动,把握最新交易机会!”……近段时间,不少Okex用户频繁收到类似的营销短信、验证提醒,甚至一天多达数条,这种“短信轰炸”式的沟通方式让不少用户不堪其扰,引发了对平台营销边界、用户隐私保护及数据安全的广泛讨论。
“短信轰炸”从何而来?用户困扰几何
“每天早上睁开眼就是Okex的短信,晚上睡前还是Okex的短信,营销、验证、行情推送五花八门,想退订都找不到入口。”一位长期使用Okex的用户李先生抱怨道,记者调查发现,类似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用户反映,即便从未主动订阅过Okex的短信服务,或已明确表示拒绝营销,仍持续收到各类短信,内容涵盖理财产品推广、交易活动邀约、账户安全提醒甚至行情分析等。
这些短信往往具有“高频次”“强打扰”的特点:部分营销短信使用“高收益”“限时福利”等诱导性词汇,部分则以“账户异常”“安全验证”为由制造焦虑,迫使用户点击链接或下载App,更让用户担忧的是,短信中的链接是否存在安全风险?自己的手机号、交易习惯等个人信息是否被过度收集或泄露?

平台回应与用户争议:合规还是“越界”?
针对用户投诉,Okex客服曾回应称,“短信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账户安全提醒及专属福利,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平台还表示,用户可在“设置-通知管理”中关闭部分短信类型,或通过短信退订指令取消订阅。

这一回应并未完全平息用户质疑,部分用户反映“退订流程复杂”,例如某些营销短信仅提供“回复TD退订”的选项,但回复后仍持续收到短信;“账户安全提醒”本应是平台的服务职责,却被部分用户视为“变相营销”的载体——例如将正常的登录提醒与理财产品推荐捆绑发送,让用户在不得不关注的同时被动接收广告;用户对“个人信息来源”的担忧仍未消除:为何平台能精准获取手机号?是否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数据共享给第三方?
行业反思:平台责任与用户权益的平衡
“短信轰炸”并非Okex独有现象,而是互联网行业长期存在的“增长焦虑”与“用户权益”冲突的缩影,在数字金融领域,平台通过短信触达用户,本意是提升服务效率、传递重要信息,但当“通知”异化为“骚扰”,当“营销”凌驾于“用户体验”之上,便触碰了行业底线与法律红线。

从法律层面看,《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也规定,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免费提供便捷的短信息退订方式,不得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向用户发送商业短信息,这意味着,平台在发送营销短信前,必须取得用户明确同意,且提供有效的退订路径,而非将“默认订阅”或“无法退订”作为常态。
从用户权益角度看,手机号属于个人敏感信息,用户授权平台使用的前提是“知情自愿”,且有权控制信息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平台若为追求转化率而滥用短信通道,不仅会消耗用户信任,更可能因违规操作面临监管处罚。
用户如何自处?行业需走向何方?
面对“短信轰炸”,用户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一是及时在平台设置中关闭非必要通知权限;二是保留短信证据,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三是警惕短信中的陌生链接,避免因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
对行业而言,Okex的案例敲响了警钟:数字金融的竞争,不应以牺牲用户体验和用户权益为代价,平台需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初心,优化通知机制——例如区分“必要通知”(如账户异常、安全风险)与“商业营销”,对后者严格遵循“用户同意”原则;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明确信息收集、使用的边界,用透明合规赢得用户信任。
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与便利的背后,是对用户权益的敬畏,Okex的“短信风波”提醒所有平台:唯有合规经营、尊重用户,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否则,一时的“流量增长”终将透支品牌信誉,在用户用脚投票的时代失去立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