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誉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探索元年”,在经历了前期的概念炒作和资本狂热后,区块链技术在这一年逐渐褪去神秘面纱,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探索应用落地的热潮,尽管这一年也伴随着监管的逐步明晰和市场的一定调整,但区块链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尝试,为其后续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广阔的潜在价值。
金融领域: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合规成为关键词

金融行业一直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最活跃、最深入的领域,2018年,区块链在支付清算、数字票据、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 跨境支付与清算:传统跨境支付流程繁琐、成本高、耗时长,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为构建更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网络提供了可能,Ripple等项目积极与全球多家银行合作,探索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 数字票据:2018年,由央行牵头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标志着区块链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突破,数字票据实现了票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操作风险。
- 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物流、仓储等信息上链,形成可信的数据共享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企业信用,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2018年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也伴随着对合规性的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各国监管政策的逐步出台,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区块链金融项目必须面对的课题。
供应链与溯源:从概念验证到场景深化

商品溯源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2018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 食品安全:如阿里巴巴的“天猫国际”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进口商品的来源、生产、运输、通关等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全流程,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京东也在生鲜、奢侈品等领域推出了区块链溯源服务。
- 药品溯源:针对假药问题,医药行业开始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药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确保药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 跨境物流:区块链技术可以整合物流环节中的多方参与者和数据,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追踪,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纠纷。
2018年的供应链应用,已不再是早期的概念验证,而是开始向具体行业场景深化,解决实际业务中的痛点。
数字版权与内容创作:保护价值,重塑生态 创作者长期以来面临着版权确权难、侵权取证难、收益分配不透明等问题,区块链技术以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为数字版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 版权登记与存证:通过将作品的哈希值上链,可以实现版权的快速登记和存证,为后续的维权提供有力证据。
- 侵权监测与维权:区块链技术可以辅助进行侵权内容的监测和追踪,降低维权成本。
- 收益分配: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执行版权收益的分配规则,确保创作者、平台等各方利益得到公平保障,减少中间环节的摩擦。
2018年,出现了不少专注于数字版权的区块链项目,试图通过技术手段重塑内容创作和传播的价值链。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提升效率,促进透明
区块链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也于2018年开始崭露头角,旨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增强政务透明度、促进社会公平。
- 电子证照:利用区块链技术存储和管理电子证照,可以实现证照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互认,简化办事流程,方便民众和企业,部分地方政府开始试点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照系统。
- 公益慈善:区块链可以确保捐赠资金流向的透明可追溯,每一笔捐款的用途都能被记录和查询,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 电子投票:区块链技术因其安全性和匿名性,也被探索应用于电子投票系统,以提高投票过程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公正性。
虽然这些应用大多处于试点阶段,但已展现出区块链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挑战与展望:在探索中前行
2018年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可扩展性、性能、隐私保护等问题仍待突破;应用层面,杀手级应用尚不多见,商业模式仍在探索;监管层面,全球各国政策不一,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认知层面,公众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仍有待深化。
尽管如此,2018年无疑是区块链技术从“概念”走向“应用”的关键一年,这一年,行业经历了大浪淘沙,虚火退去后,真正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的项目开始显现价值,各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区块链的战略意义,开始加强战略布局和监管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