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建筑工地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建筑行业实名制管理的全面推行,在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工人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传统实名制管理在数据真实性、信息共享、过程追溯等方面仍存在痛点,在此背景下,将区块链技术与工地实名制管理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

传统工地实名制管理的痛点与挑战
传统工地实名制管理多依赖于中心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虽实现了对工人基本信息的登记,但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 数据真实性与可信度不足: 信息录入多由施工单位手工操作,存在虚报、瞒报、信息篡改等风险,导致“人证不符”、“一人多档”等现象频发,难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管部门等多方数据标准不一,系统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数据共享困难,监管效率低下,工人权益保障联动不足。
- 工资支付追溯困难: 工资发放过程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不可篡改的支付记录,一旦发生劳资纠纷,难以快速厘清责任,工人工资追讨困难。
- 管理效率与成本问题: 大量纸质证明材料、重复的信息录入、人工核验等环节,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且易出错。
区块链技术为实名制工地注入新动能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公开透明、可追溯等核心特性,为解决传统实名制管理的痛点提供了理想的技术路径。
- 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唯一性: 将工人的身份信息、劳动合同、技能证书、考勤记录、工资发放等关键数据上链,利用密码学技术保证数据一旦上链便不可篡改,结合生物识别(如人脸、指纹)等技术,确保“人证合一”,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
-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方协同: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工地实名制管理平台,允许建设、施工、监理、监管等部门及工人在授权范围内安全共享数据,各方可实时查看可信信息,提升协同效率,也为政府监管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 强化工资支付监管,保障工人权益: 工人的考勤记录、工资标准、发放明细等关键信息上链存证,工资发放过程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确保资金直接、按时足额转入工人指定账户,减少中间环节干预,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发生纠纷时链上记录可作为权威证据。
- 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数据的一次录入、多方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和人工核验,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也能简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 赋能全流程追溯与责任认定: 从工人入场登记、日常考勤、安全培训、绩效考核到离场,所有环节信息均可追溯链上记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时,可快速定位责任主体,厘清责任链条。
实名制工地应用区块链的实践路径与展望
要将区块链技术有效应用于工地实名制管理,需多方协同,系统推进:
- 构建标准规范体系: 制定统一的工地实名制数据采集标准、接口标准、区块链应用规范,确保不同平台间的兼容性和数据互通。
- 搭建行业级或区域级区块链平台: 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参与,搭建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区块链实名制管理平台,降低企业单独部署的门槛和成本。
- 推动多主体上链应用: 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劳务公司、工人、监管部门等积极参与,将相关业务流程和数据迁移至区块链平台,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 加强技术融合与创新: 结合物联网(IoT)设备(如智能安全帽、人脸识别闸机)实时采集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探索人工智能(AI)在链上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 注重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据上链共享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工人隐私保护,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权限控制机制,确保敏感信息不被泄露。
区块链技术与工地实名制的结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更是管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将有效提升工地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切实保障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实名制”将为建筑行业注入强劲的“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迈向更高效、更透明、更公平的发展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