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块链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技术潜力,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行业监管、内容安全、版权保护、公共服务等多场景的应用,以期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技术赋能:广电总局应用区块链的核心驱动力
广电总局引入区块链技术,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区块链技术本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 提升监管效能,保障内容安全:广播电视行业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内容安全是生命线,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特性,可以为节目内容的制作、审核、播出、存储等全流程建立可信的“时间戳”和“存证链”,一旦出现内容违规问题,可以快速定位责任主体,追溯问题源头,有效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维护良好的舆论生态。
- 强化版权保护,激发创作活力:影视作品是广电行业的核心资产,盗版侵权问题长期困扰行业发展,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原创作品进行数字版权登记、存证和交易溯源,构建透明、高效的版权保护体系,这不仅能有效打击盗版,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更能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
- 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在公共服务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用户身份认证、积分管理、精准服务等方面,通过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平台的用户服务互通,提升用户便捷度,利用区块链的透明性,可以保障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提升政府公信力。
- 促进行业协同,加速产业升级:区块链技术能够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各参与方(如制作机构、播出平台、广告商、用户等)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自动化执行合同条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率,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应用探索:广电系统区块链实践的多元场景

在广电总局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及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在多个层面展开区块链应用的探索:
- 内容审核与安全播控:部分省级广电媒体已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内容审核存证平台,将待播节目的元数据、审核日志、播出记录等信息上链,确保审核流程的规范性和播出内容的可追溯性,有效防范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差错。
- 版权管理与交易:如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部分广电机构合作,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影视作品版权登记与交易模式,通过区块链存证,为版权维权提供强有力的电子证据支持,并推动版权交易的透明化和便捷化。
- 节目评估与收视率统计:针对收视率数据可能存在的造假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将样本户数据、采集过程、统计方法等关键信息上链,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提升节目评估和收视率统计的公信力。
- 智慧广电与融媒体建设: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等智慧广电建设项目中,区块链技术被用于整合区域内各类媒体资源,构建统一的内容共享平台和传播渠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同联动,提升基层媒体的传播力和服务能力。
挑战与展望:广电区块链应用的深化路径
尽管区块链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推广和深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 技术成熟度与标准统一:区块链技术本身仍在不断发展,其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广播电视数据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如何在区块链应用中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复合型人才短缺:区块链技术与广电业务的深度融合,既懂区块链技术又了解广电行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
- 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探索与区块链技术特性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治理中的作用。
展望未来,广电总局将继续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发展:
-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区块链技术在内容审核、版权保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 鼓励试点示范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开展区块链应用试点,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鼓励广电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多方主体加强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培育创新应用场景。
- 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区块链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技术应用安全可控。
可以预见,随着区块链技术与广播电视行业的深度融合,它将为广电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在广电总局的有力推动下,区块链技术必将成为赋能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的重要技术支撑,开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