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也是食品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农粮行业的“国家队”,始终将食品安全与质量追溯置于战略高度,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粮集团积极拥抱新兴技术,将区块链这一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创新工具应用于农粮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可信、高效的追溯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消费者信任贡献“中粮智慧”。
为什么是区块链?——中粮的数字化战略考量
中粮集团业务链条长,涵盖种植、采购、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众多环节,参与主体众多,信息传递复杂,传统追溯模式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数据易篡改、追溯效率不高等痛点,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性,恰好能为这些痛点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引入区块链,中粮集团期望实现以下目标:
- 提升供应链透明度:让每个环节的信息都记录在链,公开可查,消除信息不对称。
- 保障数据真实性与可信度: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确保产品信息(如产地、加工日期、质检报告等)的真实可靠。
- 提高追溯效率: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定位责任环节,缩短追溯时间,提升召回效率。
- 增强消费者信心: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查询渠道,让“舌尖上的安全”看得见、信得过。
- 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实时、准确的数据共享,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区块链在中粮集团的典型应用场景
中粮集团的区块链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从重点品类、关键环节逐步试点和推广。

-
食品安全全程追溯: 这是中粮集团区块链应用的核心场景,以旗下知名品牌(如中粮家佳康、香雪面粉、长城葡萄酒等)为例,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记录产品从源头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到终端销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
- 源头环节:记录种子/种源信息、种植/养殖过程(如施肥、用药、饲料等)、环境数据(土壤、水质、气候)等,确保源头可溯。
- 生产加工环节:记录原料投入、生产批次、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点(CCP)数据、质检结果(如农残、重金属、微生物指标等)。
- 仓储物流环节:记录出入库时间、存储条件(温湿度)、运输路径、物流方信息等,确保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稳定。
- 终端销售环节: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在链上查询到上述所有关键信息,实现“一扫知全程”。
-
产品防伪打假: 针对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仿冒问题,中粮集团利用区块链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为每一件(或每一批)产品生成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验证,不仅能追溯来源,还能快速辨别真伪,有效保护品牌权益和消费者利益。
-
供应链金融优化: 农粮产业链中,中小企业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粮集团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整合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形成可信的数据资产,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这些链上可信数据,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活力。

-
可持续农业与ESG(环境、社会及治理)管理: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ESG关注的提升,中粮集团也开始探索区块链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记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水资源使用情况、有机认证信息等,为产品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可信证明,满足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助力企业自身的ESG信息披露。
应用成效与未来展望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中粮集团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消费者信任度提升:透明的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对中粮产品的安全性更有信心,增强了品牌粘性。
- 内部管理效率提高:实现了各环节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协同,减少了信息孤岛,优化了流程管理。
- 风险管控能力增强:能够更快速、精准地定位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降低了品牌声誉损失。
- 行业示范效应凸显:作为行业领军者,中粮的区块链实践为整个农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展望未来,中粮集团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继续深化和拓展:
- 技术融合创新:探索区块链与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更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和更精准的质量控制。
- 产业链协同深化: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更广泛的产业链合作伙伴中应用,构建多方参与的、更加开放透明的产业生态平台。
- 国际标准对接:积极参与区块链国际标准制定,将中粮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话语权,提升中国农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粮集团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其作为“大国粮仓”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践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生动体现,通过科技赋能,中粮正一步步将“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承诺落到实处,不仅守护了消费者的“舌尖上的安全”,也为中国农粮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持续深化,区块链必将在中粮的数字化转型征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书写更多“科技赋能粮安”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