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下,供应链作为现代经济的“神经网络”,其高效稳定运行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常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主要源于传统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信任缺失等痛点,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性,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强大的技术支撑,正深刻改变着供应链融资的生态。
传统供应链融资的痛点与挑战
传统供应链融资,如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信息不对称严重:核心企业的信用难以有效传递至多级供应商,金融机构难以核实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导致风险评估困难。
- 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涉及多个参与方(核心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等),依赖大量纸质单据和人工审核,流程长、成本高、效率低。
- 信任机制脆弱:企业间信任主要基于核心企业的书面承诺,易产生伪造、重复融资(一票多卖)等欺诈风险。
- 中小企业信用积累不足: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和历史信用数据,在传统信贷体系中处于劣势。
这些痛点使得大量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融资,制约了整个供应链的活力和效率。
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供应链融资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性使其成为解决传统供应链融资痛点的理想工具:
- 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性: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一旦记录,便无法被篡改,所有参与方均可共同维护和查询,这使得贸易背景(如合同、发票、物流单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障,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融资和重复融资的风险。
- 去中心化与信任建立: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共享信息平台,无需依赖单一的中心化机构,基于算法和共识机制即可建立信任,降低了信任成本,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够沿着供应链逐级有效传递。
- 透明化与数据共享:供应链上的相关信息(如订单、生产、库存、物流、付款等)可以实时上链,对授权参与方透明可见,金融机构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
-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上的自动执行程序,当预设条件(如货物签收、应收账款到期)满足时,合约可自动触发付款、融资等操作,大大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为干预和操作风险。
区块链在供应链融资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基于上述特性,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融资领域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应收账款融资:这是区块链应用最成熟的场景之一,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可转化为数字化的“债权凭证”或“通证”在区块链上流转,多级供应商可凭此凭证进行拆分、转让或融资,金融机构可根据可信的应收账款数据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信用穿透。
- 存货融资:将存货的相关信息(如数量、质量、位置、权属)记录在区块链上,并结合物联网(IoT)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可以增强金融机构对存货的信任,为中小企业基于存货的融资提供便利。
- 预付款融资:买家在支付预付款后,相关信息上链,供应商可根据预付款订单安排生产,并将生产进度等信息实时反馈给买家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可据此为供应商提供生产所需的部分融资,确保订单顺利执行。
- 跨境贸易融资:跨境贸易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货币、复杂的法律和金融体系,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更为突出,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统一的跨境贸易信息平台,实现单据的数字化、传输的即时化和验证的自动化,大幅降低跨境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区块链供应链融资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区块链在供应链融资中潜力巨大,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 技术成熟度与标准化:区块链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接口规范,增加了不同系统间互操作的难度。
- 参与方协同与治理:供应链融资涉及多方主体,各方对区块链的认知、接受度和投入程度不一,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治理模式至关重要。
- 法律与监管合规: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都需要明确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政策进行规范。
- 成本与收益平衡:区块链系统的搭建和维护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投入压力,如何实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