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社交网络深度融合的浪潮中,ZBT(Zebec Protocol)凭借其“实时支付流+社交赋能”的创新模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它通过将订阅制、工资发放等传统金融场景链上化,并与社交身份、用户行为结合,为“金融即社交”(SocialFi)提供了新思路,ZBT并非孤例——随着市场需求细分,越来越多“类似ZBT的币”正在涌现,它们或聚焦场景延伸,或强化社交属性,或在底层技术上寻求突破,共同推动DeFi从“纯金融工具”向“生活化社交金融生态”演进。
ZBT的核心范式:社交金融的“流量-金融”闭环
要理解“类似ZBT的币”,需先拆解ZBT的成功逻辑,ZBT的核心是“支付流+社交身份”:用户可通过社交账户(如Twitter、Discord)创建“实时支付流”,实现工资、订阅费、打赏等高频小额支付的即时结算,同时通过社交行为(如内容创作、社区互动)获得代币激励,形成“社交行为-代币收益-金融服务”的闭环,其代币ZBT不仅用于支付手续费、参与治理,更成为社交身份的权益凭证——持有者可享受社区优先权、分红收益等,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这种模式直击传统金融的痛点:高频小额支付效率低、社交场景与金融服务割裂、用户数据隐私与自主权不足,ZBT的实践证明,当金融活动嵌入社交关系链,不仅能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还能通过社交信任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类似ZBT的币”的三大演进方向
随着ZBT模式的验证,市场上涌现出多个“同类项”,但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场景、技术、生态上各有侧重,形成差异化竞争:

场景延伸:从“支付流”到“全链路社交金融”
部分项目将ZBT的“支付流”逻辑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交金融场景。FriendTech(FT) 虽然以“社交图谱”为核心,但其代币经济模型与ZBT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户通过购买“密钥”(社交份额)进入付费社群,社群产生的收益通过代币分配,形成“社交关系-付费门槛-收益共享”的闭环,类似地,Lens Protocol(LENS) 专注于“去中心化社交图谱”,用户可通过发布内容、关注互动获得代币奖励,并将代币用于支付内容订阅、打赏创作者,实现“内容创作-代币激励-金融服务”的全链路覆盖,这类项目与ZBT的共同点在于,将社交行为直接转化为金融价值,但更强调“用户自主权”——数据归用户所有,社交关系可跨平台迁移。

技术升级:从“Layer1效率”到“跨链兼容”
ZBT基于Solana构建,受益于其低Gas费、高吞吐量的特性,但Solana的生态稳定性曾受质疑,部分“类似ZBT的币”在底层技术上寻求突破。Flow(FLOW) 作为专为数字资产和社交应用设计的公链,通过“多账户架构”提升交易处理效率,其生态中的项目(如NBA Top Shot)已实现社交与金融的深度融合;Stellar(XLM) 则聚焦“跨境支付+社交微支付”,通过其快速、低成本的支付网络,支持社交平台的小额打赏、国际创作者收益结算,弥补了ZBT在跨境场景的不足,这类项目通过技术升级,解决了ZBT在扩展性、安全性上的潜在短板。
生态赋能:从“单一协议”到“社交金融基础设施”
另一些项目则跳出“单一支付流”的框架,构建更开放的社交金融生态。Audius(AUDIO) 作为去中心化音乐流媒体平台,通过代币激励用户创作、分享音乐,同时支持艺术家通过代币直接获得粉丝打赏,并对接DeFi借贷、理财等衍生服务,形成“内容社交-代币经济-金融衍生”的生态矩阵;Rally(RLY) 则为创作者提供“ launchpad工具”,帮助其快速发行社交代币并构建社区,代币持有者可参与社区治理、分红收益,甚至通过质押获得稳定利息,这类项目与ZBT的核心差异在于,它们不直接提供金融服务,而是为社交金融活动提供“基础设施”,让更多项目基于其生态构建“类ZBT模式”。
挑战与机遇:社交金融的“破局”与“立规”
尽管“类似ZBT的币”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三大挑战:
- 监管不确定性:社交金融涉及支付、证券、数据隐私等多领域,各国监管政策尚未明确,项目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 用户教育门槛:DeFi与社交的结合对普通用户仍较复杂,如何简化操作、降低认知成本是关键;
- 代币经济模型可持续性:部分项目依赖“代币激励”拉新,但若缺乏真实场景支撑,易陷入“泡沫化”困境。
机遇同样显著:随着Web3用户规模增长,社交与金融的融合需求将进一步释放;Layer2、跨链技术的发展将解决底层性能瓶颈;而监管的逐步明晰(如MiCA法案对DeFi的规范)反而会加速行业出清,留下真正有价值的项目。
社交金融的未来,不止于“类似ZBT”
从ZBT到“类似ZBT的币”,我们看到的是DeFi从“工具化”向“生态化”的深刻变革——金融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嵌入社交关系、生活场景的“价值网络”,真正的“类ZBT项目”或许不会停留在“模仿”,而是会在场景创新、技术突破、生态共建中找到独特定位,让“社交即金融,金融即社交”成为Web3时代的日常。
对于用户而言,与其追逐“下一个ZBT”,不如关注那些真正解决痛点、赋能用户的社交金融项目——毕竟,技术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让价值流动更自由,让社交关系更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