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Layer2赛道爆发以来,Enso币(Enso Token)凭借其“模块化执行层”定位,迅速成为行业焦点,它以“可组合、高效率、低成本”为核心卖点,试图解决以太坊生态中执行层、结算层、数据可用性层(DA层)的碎片化问题,构建一个“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区块链基础设施,随着Layer2竞争进入深水区,Enso币的“模块化叙事”并非孤军奋战——从技术路线相似的模块化竞争者,到性能与生态并重的全链路对手,再到DA层与跨链赛道的潜在威胁,Enso币的对手图谱正在变得清晰,这些竞争者或分走赛道流量,或蚕食技术话语权,甚至重构用户对“Layer2未来”的认知,在这场“模块化霸权”的争夺战中,Enso币的对手们,究竟是谁?
模块化执行层:“同路人”还是“竞争者”?
Enso币的核心定位是“模块化执行层”,即提供标准化的执行环境,让开发者可以快速搭建兼容EVM的Layer2应用,同时与Celestia(DA层)、EigenLayer(再质押层)等模块化组件组合,这一技术路线看似顺应了“模块化是Layer2未来”的行业共识,但也意味着它需要直接面对同类模块化执行层的竞争。
最直接的对手是zkSync Era,作为StarkWare推出的零知识证明Layer2,zkSync Era同样以“模块化”为标签,但其优势在于成熟的ZK技术栈(如StarkNet)和庞大的生态储备(包括Uniswap、Chainlink等头部应用入驻),与Enso币强调“可组合性”不同,zkSync Era更侧重“生态兼容性”,通过“zkEVM”实现与以太坊的无缝衔接,吸引了对“低迁移成本”有需求的开发者,两者虽都瞄准模块化赛道,但前者靠“技术深度”筑墙,后者凭“生态广度”吸量,直接在开发者群体中形成分流。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者是Scroll,Scroll同样基于ZK技术,但其核心卖点在于“极致的性能优化”——通过自研的ZK-Rollup框架,将交易处理速度提升至每秒数千笔,同时将费用控制在0.001美元以下,对于追求“高TPS+低成本”的DeFi和GameFi项目而言,Scroll的“实用主义”路线更具吸引力,相比Enso币的“模块化愿景”,Scroll更像一个“即战力”选手,用实际数据争夺对性能敏感的用户。

全链路Layer2:“生态整合”能否碾压“模块化拆分”?
除了模块化执行层的直接竞争,Enso币还面临来自“全链路Layer2”的降维打击,这类竞争者不局限于单一模块,而是试图通过“执行+DA+结算”的一体化方案,提供更“省心”的Layer2体验。Arbitrum One和Optimism是最具代表性的对手。

Arbitrum One通过Optimistic Rollup技术实现高吞吐量,其核心优势在于“Nitro Stack”——一个集成了执行、排序、DA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开发者无需额外组合模块即可快速部署应用,Arbitrum背靠Offchain Labs的技术积累,生态中已聚集了GMX、Radiant等头部DeFi协议,形成了“技术+生态”的双重护城河,相比之下,Enso币的“模块化”虽灵活,但也增加了开发者的“组合成本”——需要自行选择DA层、跨链方案等,对非技术用户不够友好。
Optimism则更强调“生态哲学”,通过“OP Stack”开源,Optimism试图构建一个“可共享的Layer2基础设施”,让多个Layer2(如Base、Worldchain)共享其排序和结算层,形成“Layer2生态系统”,这种“生态联盟”模式,不仅降低了新Layer2的进入门槛,还通过统一协议增强了用户粘性,对于Enso币而言,Optimism的“生态整合”叙事直接挑战了其“模块化拆分”的核心逻辑——当用户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生态中完成所有操作时,谁还会愿意选择“需要自己拼乐高”的模块化方案?
DA层与跨链赛道:“基础设施”的“上游威胁”
Enso币的“模块化”依赖外部DA层(如Celestia)和跨链方案(如LayerZero、Chainlink CCIP),但这些“上游基础设施”的竞争者,也可能成为其潜在对手。

DA层的竞争,Celestia是Enso币最常用的DA层,但其主导地位正受到EigenDA和Avail的挑战,EigenDA基于EigenLayer的再质押机制,通过质押ETH提供DA服务,安全性更高,且能与其他EigenLayer组件(如跨链、预言机)形成协同;Avail则通过“自验证数据可用性”技术,让Layer2可以直接在Avail网络上验证数据,减少对第三方DA层的依赖,如果DA层竞争者提供更安全、更便宜的解决方案,Enso币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模块化组合,甚至面临“被上游绑定”的风险。
跨链赛道的挤压,Enso币作为Layer2,需要与以太坊主网及其他Layer1/Layer2交互,而跨链协议如LayerZero和Chainlink CCIP正在成为“跨链标准”,LayerZero通过“链上中继+链下中继”的混合架构,实现了跨链资产的“无信任转移”;CCIP则依托Chainlink的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提供跨链消息和数据传递服务,这些协议不仅服务于Layer2,还在整合Layer1(如Solana、Avalanche)和Layer0(如Cosmos)的生态,一旦跨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用户可能不再局限于以太坊生态,Enso币的“以太坊模块化”定位也可能被边缘化。
竞争的本质:技术、生态与“未来叙事”的博弈
Enso币的对手们,虽技术路线各异,但本质上都在争夺同一批用户:开发者、普通用户和资本,开发者关注“技术门槛”和“生态支持”,用户关注“使用体验”和“成本”,资本则关注“长期叙事”和“市场空间”。
Enso币的优势在于“模块化”的前瞻性——它试图解决区块链行业“重复造轮子”的问题,让不同模块可以像乐高一样自由组合,理论上能适应更多场景,但这一优势也伴随着挑战:模块化虽灵活,却可能牺牲“用户体验一致性”;生态建设虽开放,却需要与全链路Layer2争夺开发资源;依赖上游基础设施,则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而对手们的策略则更为“务实”:zkSync Era和Scroll用成熟技术抢占性能高地,Arbitrum和Optimism用生态整合降低用户门槛,EigenDA和Avail用基础设施安全绑定开发者,这些竞争者没有停留在“模块化”的概念层面,而是用实际产品和数据,证明“谁能更好地解决用户的痛点”。
在“模块化”与“一体化”之间,谁能定义未来?
Enso币的对手们,既是挑战者,也是“同行者”——它们共同推动着Layer2赛道从“技术试验”走向“商业落地”,对于Enso币而言,真正的竞争并非“打败某个对手”,而是如何在“模块化”的差异化定位中,解决“生态冷启动”“用户体验优化”“上游依赖”等核心问题。
Layer2赛道的胜负可能不取决于“技术路线的对错”,而取决于“谁能更好地平衡技术理想与现实需求”,Enso币的“模块化霸权”能否稳固?还是会被“一体化生态”或“极致性能”的对手超越?答案,藏在开发者的选择里,藏在用户的点击中,更藏在区块链行业对“效率”与“协作”的终极追求里,这场“对手之战”的终点,或许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共同繁荣”——毕竟,Layer2的终极目标,本就是让区块链“更好用”,而不是“更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