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已持续十余年,但中国大陆对虚拟货币交易及相关业务始终保持严格的监管态度,自2021年央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来,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及相关平台全面清退,境内用户参与虚拟货币交易面临严格的合规限制,在此背景下,“大陆能用的虚拟币交易所”需明确核心前提:境内不存在任何经官方批准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所有宣称“可在中国大陆使用”的平台均存在合规风险,用户需自行承担法律与资产安全风险,本文将从监管政策、平台风险、用户注意事项等角度,客观分析当前环境下大陆用户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相关问题。

中国大陆虚拟货币交易监管政策:明确禁止与风险防范
中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核心逻辑在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2021年《通知》明确要求:
- 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如虚拟货币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均涉嫌违法;
- 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内用户参与相关交易活动需自行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
- 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不得将虚拟货币作为衍生品交易标的。
这一政策奠定了虚拟货币交易在境内的“非法性”基调,任何面向大陆用户提供服务的交易所,无论技术如何“合规”,均无法绕开监管红线。

“大陆可用”交易所的潜在风险:合规与安全双重挑战
尽管部分境外交易所通过技术手段(如VPN、IP伪装等)试图向境内用户开放服务,但此类平台存在显著风险,用户需高度警惕:

法律合规风险
用户通过境外交易所参与虚拟货币交易,本质上是在从事法律明确禁止的“非法金融活动”,一旦涉及资金纠纷、平台跑路或洗钱等案件,用户可能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甚至可能因参与非法交易面临行政处罚。
平台安全风险
多数面向“灰色市场”的交易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计,存在以下隐患:
- 跑路与卷款风险:部分平台以“高杠杆、高收益”为诱饵吸引用户,实则无真实交易场景,随时可能卷款跑路;
- 黑客攻击与资产被盗:由于未遵循境内严格的网络安全与数据存储要求,平台易遭受黑客攻击,用户资产安全无保障;
- 信息泄露风险:用户注册信息、交易记录等敏感数据可能被平台滥用或泄露,导致隐私侵犯甚至电信诈骗。
外汇与资本管制风险
境内用户通过境外交易所交易虚拟货币,通常涉及将人民币兑换为外币(如USDT)的操作,这可能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私自买卖外汇”的规定,面临外汇管制处罚。
用户注意事项:理性看待风险,远离非法交易
对于仍希望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大陆用户,需明确以下几点:
- 无“官方认可”的交易所:任何宣称“合规”“大陆可用”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均未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切勿轻信平台的“合规宣传”;
- 保护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切勿向陌生平台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避免通过不明渠道充值或提现;
- 警惕“高收益”陷阱:虚拟货币价格波动极大,所谓“稳赚不赔”的理财项目多为骗局,避免因贪图小利遭受重大损失;
- 关注政策动态:监管政策可能持续调整,需通过官方渠道(如央行、国家网信办)获取信息,避免因政策变化导致资产损失。
合规优先,远离风险
虚拟货币交易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价格波动、技术风险和监管不确定性较高,在中国大陆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用户应始终将“合规”置于首位,远离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交易活动,如需进行数字资产投资,建议选择经国内监管批准的合规数字金融产品(如数字人民币、合规数字藏品等),在合法框架内保障自身权益。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唯有遵守法律法规、理性评估风险,才能切实维护个人财产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