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数字生活”中,抹茶App凭借其独特的“发现美好”理念和丰富的生活内容生态,已成为许多人获取灵感、分享日常的重要平台,这款以清新视觉和社区氛围著称的应用,其前身却并非一诞生就顶着“内容聚合新星”的光环,它的起点,藏在一个更朴素、更垂直的名字背后——“小绿书”。
“小绿书”:从兴趣种子到垂直社区
时间拉回到2018年,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态正经历从“中心化流量分发”向“圈层化社群运营”的转型,彼时,年轻群体对“小众”“精致”“有温度”的内容需求日益增长,但市面上鲜有平台能同时满足“内容发现”与“兴趣社交”的双重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绿书”应运而生。
“小绿书”的定位非常明确:一个专注于生活方式分享的垂直社区,其核心功能是让用户以图文形式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从一杯手冲咖啡的拉花教程,到周末市集的淘货攻略;从租房改造的巧思,到穿搭搭配的灵感,界面设计以清新的绿色为主色调(这也是后来“抹茶”名称的视觉来源),强调“沉浸式阅读”和“高质感内容”,与当时追求信息密度的资讯平台形成鲜明差异。
早期的“小绿书”更像一个“线上手账本”,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热爱生活、擅长发现细节的年轻女性,运营团队通过严格的内容筛选机制,确保社区内的笔记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逐渐积累了一批高粘性核心用户,这些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她们主动分享的“生活碎片”构成了平台最宝贵的初始资产。


从“小绿书”到“抹茶”:战略升级与生态扩张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和内容类型的丰富,“小绿书”团队逐渐意识到:单一的生活方式分享已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2020年,经过半年的筹备与内部测试,平台正式宣布更名为“抹茶App”,并启动了从“垂直社区”向“综合性内容聚合平台”的战略升级。
更名并非简单的“换标签”,而是一次深刻的“基因重塑”: 边界拓宽**:除了原有的生活方式领域,抹茶App新增了“知识科普”“技能学习”“影视综评”“情感故事”等多元内容板块,覆盖用户从“日常消费”到“精神成长”的全场景需求。

- 技术驱动体验:依托算法推荐技术,抹茶App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帮助用户高效感兴趣的内容;同时推出“灵感雷达”“兴趣小组”等功能,强化基于共同爱好的社交连接。
- 品牌形象升级:保留“绿色”作为核心视觉符号,但设计语言更趋年轻化、潮流化,slogan也从“记录生活小美好”调整为“用内容,发现生活无限可能”,传递出更开放、包容的平台态度。
前身的馈赠:为何“小绿书”的底色至关重要?
从“小绿书”到“抹茶”,看似是一次平台的“跨界”,实则是“初心”的延伸,正是因为“小绿书”时期积累的基因和高粘性用户社群,为抹茶App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期严格的内容筛选标准,让抹茶App在内容扩张的同时,依然保持了“高质、可信”的社区氛围,这是许多资讯平台难以复制的优势;“小绿书”用户对“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需求,促使抹茶App在技术迭代中始终保留“温度感”,避免陷入纯流量驱动的冰冷算法陷阱。
当我们打开抹茶App,依然能看到“小绿书”时期的影子——那些关于“生活细节”的真诚分享,那些用户间温暖的互动评论,都是这个平台从“小绿书”时代继承的宝贵财富。
每一次更名,都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回应
抹茶App的前身“小绿书”,是一个关于“专注”与“热爱”的故事,它从一个垂直生活社区起步,用细腻的内容触达用户内心;再以“抹茶”之名,拥抱更广阔的内容世界,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进化”。
从“小绿书”到“抹茶”,变的是名字和边界,不变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被内容治愈”的初心,或许,这就是一款优秀应用成长的路径——始于小众的热爱,终于大众的共鸣,而那些被“前身”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新的土壤里,生长出更茂盛的内容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