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关注加密货币领域的人来说,2022年9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以太坊,这个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网络,正式告别了长达近九年的“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 PoW)时代,完成了向“权益证明”(Proof-of-Stake, PoS)的历史性转型,这一事件的核心,便是以太坊的“合并”(The Merge),它标志着以太坊挖矿的终结。

自这个历史性的节点以来,以太坊停止挖矿已经过去多久了呢?以太坊停止挖矿已经超过一年半的时间了。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时间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具体的事件和其背后的深远意义。
“合并”的具体时间点
以太坊的“合并”正式发生在北京时间2022年9月15日14时42分55秒,在那一刻,以太坊的执行层(负责处理交易和智能合约)与新的信标链(负责权益证明的共识层)成功合并,从这一刻起,全球范围内所有用于“挖矿”的以太坊专用硬件(ASIC矿机)都失去了其核心功能,再也无法为以太坊网络生成新的区块。

如果以“合并”发生的日期为起点计算,到今天(假设当前为2024年中),时间已经过去了大约一年零九个月,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流逝,更代表着整个生态系统运行逻辑的根本性变革。
为什么以太坊要停止挖矿?
停止挖矿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以太坊发展蓝图“以太坊2.0”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考量:
-
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 这是“合并”最核心的驱动力,在PoW机制下,以太坊网络每年消耗的电力堪比一些中等规模的国家,引发了巨大的环境争议,转向PoS后,网络的能源消耗骤降了约95%,使其成为一项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技术。

-
可扩展性与性能提升: PoS机制为以太坊未来的扩展性升级铺平了道路,它使得“分片”(Sharding)技术成为可能,即通过将网络分割成多个并行处理的“分片”,来大幅提升交易处理速度(TPS),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解决网络拥堵和高昂Gas费的老大难问题。
-
去中心化与安全性: PoS机制允许任何持有至少32个ETH的用户通过“质押”(Staking)来参与网络共识,成为验证者,这极大地降低了参与网络维护的门槛,理论上促进了更大程度的去中心化,PoS模型通过惩罚恶意行为(“削减”Slashing)来保障网络安全,其经济安全性在经过实践检验后,已被证明是可靠且强大的。
停止挖矿后,世界发生了什么?
自“合并”以来,以太坊生态系统平稳运行,证明了这次转型的巨大成功:
- 矿工的归宿: 曾经价值不菲的以太坊ASIC矿机瞬间沦为电子垃圾,引发了矿工行业的“寒蝉效应”,一部分矿工转向了其他仍在使用PoW机制的加密货币(如ETC),但大部分则黯然离场。
- 质押经济的兴起: “质押”成为以太坊生态中的新热点,全球有超过700万枚ETH被质押在信标链中,为网络安全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各种质押服务商也应运而生,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参与途径。
- 网络持续升级: 在PoS的基础上,以太坊继续推进着“上海升级”(Shapella Upgrade),允许质押者提取他们的奖励和本金,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吸引力,后续的“坎昆升级”(Dencun Upgrade)也已实施,通过“proto-danksharding”技术显著降低了Layer 2网络的交易成本。
回到最初的问题:以太坊停止挖矿已经过去多久了?答案是一年半有余,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以太坊从一个能源密集型的“数字黄金”概念,向一个高效、可扩展、可持续的“世界计算机”愿景迈出的决定性一步,这次转型不仅重塑了以太坊自身,也为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证明了在追求技术进步的道路上,创新与变革是永恒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