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江湖里,如果说比特币是那位沉默寡言、深不可测的“扫地僧”,以太坊大概就是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天喊着“我要改变世界”,顺便还兼职程序员、哲学家、经济学家于一身的“卷王”兼“画饼大师”,坊间调侃以太坊的声音从未停歇,毕竟,这位“二师兄”(市值常居第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万千“链民”的心,也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槽点。
第一幕:永远的“即将”——以太坊的“薛定谔的升级”

以太坊社区最不缺的是什么?是愿景,是路线图,是“即将到来的美好未来”,坊间戏言,以太坊的开发者大概把“即将”这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
“以太坊2.0要来了!”——这话听了快十年了,从PoS到分片,从Layer2到 dank sharding,每一次“冰山升级”都像是一场盛大的“狼来了”,社区用户们从一开始的翘首以盼,到如今的“哦,又又又又升级了啊?”,心态早已从“激动”变成了“佛系”,你问ETH2.0到底什么时候完全落地?大概就像问“女朋友减肥什么时候成功”一样,答案永远是“快了快了,在努力了”,至于具体时间?不存在的!这种“永远在路上”的升级,让以太坊成了区块链界的“薛定谔的升级”——没完成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再等等”。
第二幕:“Gas费刺客”——我的钱包在滴血
如果说以太坊有什么是让所有用户“又爱又恨”的,那非Gas费莫属,它就像是你去网红餐厅吃饭,不仅要点菜(支付交易),还得给“黄牛”加价才能排上队(支付Gas费),而且这个“黄牛”价格还跟餐厅的火爆程度(网络拥堵程度)实时挂钩。
“我想转个0.01个ETH,结果Gas费比0.01还贵!”——这大概是每个以太坊用户都经历过的“噩梦”,看着钱包里那串数字因为一笔转账而“缩水”,心里那叫一个滴血啊,你甚至会觉得,Gas费才是以太坊生态里真正的“硬通货”,代币本身倒成了“赠品”,社区用户调侃:“在以太坊上,‘贫穷’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常态,因为你所有的钱可能都用来支付Gas费了。”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Layer2解决方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仿佛在说:“主网太贵了,来我这‘便宜区’玩玩?” 这不禁让人感叹,以太坊这是把“高傲”进行到底,逼着用户“另寻出路”啊。

第三幕:“万物皆可以太坊”——生态的“贪吃蛇”
以太坊给自己的定位是“世界计算机”,这口气可真不小,于是乎,开发者们仿佛得了“以太坊依赖症”,什么项目都想往以太坊上堆:DeFi、NFT、GameFi、DAO、元宇宙……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这本是生态繁荣的体现,但也带来了“贪吃蛇”式的膨胀,有时候你会感觉,以太坊就像一个巨大的“杂物间”,什么都有,但找起来费劲,而且运行起来还“卡”,用户调侃:“在以太坊上,你想找个好项目,就像在淘宝搜‘原创’一样,结果前几页都是‘高仿’和‘擦边球’。” 更别提那些因为智能合约漏洞而被“黑”走的项目,以太坊仿佛成了黑客们的“提款机”,虽然这锅以太坊本身不背,但“以太坊生态又又又又出事了”的标题,总能轻易吸引眼球。
第四幕:“社区大佬”的“罗生门”——治理的“民主秀”
以太坊社区以其“去中心化”和“社区治理”自居,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演变成一场“大型连续剧”,核心开发者、矿工(曾经的)、大户、普通用户,各方势力博弈,观点碰撞,有时候为了一个提案,能吵翻天。

你看那“EIP”(以太坊改进提案)的讨论,活脱脱一个“互联网嘴替大赛”,A说向东,B说往西,C说原地踏步,D说……我们先等等,这种“民主”有时候效率低下,甚至让人觉得“内耗严重”,用户调侃:“以太坊的治理,就像小区业主群讨论要不要换个大门,能吵半年,最后可能还是维持原样,或者换了个更贵的。”
调侃之外,以太坊的“真香”定律
种种调侃,更多的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无奈,毕竟,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平台的“开山鼻祖”,其生态的繁荣度、开发者的活跃度、以及社区的影响力,至今仍难以被撼动,它就像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勇士,虽然身上缺点一堆,但始终朝着“改变世界”的目标前进。
每一次“跳票”的升级,背后都是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执着探索;那让人肉疼的Gas费,也从侧面反映了以太坊网络的“供不应求”;而看似混乱的社区治理,也正是去中心化精神的体现(尽管有时显得混乱)。
调侃归调侃,每当以太坊迎来一次重大升级(哪怕是部分落地),或者某个爆款应用在以太坊上崛起时,人们还是会忍不住高呼:“以太坊,yyds(永远的神)!”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加密世界,以太坊至少提供了“永远有话题”的确定性,这位“卷王”与“画饼大师”,大概还会继续“卷”下去,继续“画”更美的饼,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就搬好小板凳,准备好瓜子,继续看这场精彩的“以太坊连续剧”吧!毕竟,谁知道下一次“飞升”会不会真的成功呢?让我们“且行且珍惜”,且调侃且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