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底层技术,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等特性,正深刻改变着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行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作为国家金融政策的核心制定者和金融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者,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试点探索和标准建设,稳步推进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落地,旨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战略引领:央行布局区块链的顶层设计
央行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视始于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早在2019年,央行便牵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并启动法定数字货币(DCEP,后命名为“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工作,这被视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最核心的应用实践,数字人民币依托区块链技术(结合其他前沿技术如密码学、智能合约等),实现了“可控匿名”与“可编程”的特性,不仅提升了支付结算效率,更在反洗钱、反恐融资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央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区块链列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技术,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应用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区块链已从“概念探讨”阶段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场景落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
在央行的推动下,区块链技术已在多个金融场景中展现出应用价值,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利器”:
数字人民币:开启法定数字货币新纪元
作为央行推进区块链应用的“旗舰项目”,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试点,覆盖餐饮、零售、交通、政务等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了可信的底层账本,确保每一笔交易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定向支付”“条件支付”等创新功能,例如在补贴发放、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中,资金可精准到达指定账户,有效防范挪用风险。

跨境支付与结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存在流程繁琐、到账慢、成本高等问题,央行通过推动区块链跨境支付平台(如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探索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结算新路径,该技术可实现不同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实时兑换和结算,绕过中间代理行,将结算时间从数天缩短至秒级,大幅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难以传递,央行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应收账款、仓单等信息的上链存证,确保数据真实不可篡改,银行基于链上可信数据,可快速评估企业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盘活产业链“动产”资源。

票据与征信:提升市场信任与风控能力
在票据领域,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票据的“数字生命”,避免了“一票多卖”等风险;在征信领域,区块链可整合分散的征信数据,建立跨部门、跨机构的可信共享机制,既保护了数据隐私,又提升了征信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金融机构风险决策提供支持。
规范发展: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双重挑战
区块链技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监管适配等挑战,央行始终坚持“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的原则,在推进应用的同时,同步加强监管科技(RegTech)建设:
央行牵头制定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标准,如《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等,明确技术架构、安全要求、应用场景等,确保区块链应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探索“监管沙盒”机制,在可控环境中测试区块链创新业务,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避免“一刀切”或“放任自流”两种极端。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新生态
展望未来,央行将继续深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以下方向:一是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拓展“离线支付”“跨境支付”等场景,推动其与现有支付体系协同发展;二是加强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的区块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共享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央行对区块链应用的持续推进,区块链技术将不仅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器”,更将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跨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在这一进程中,央行的角色不仅是技术的推动者,更是规则的设计者与风险的守护者,确保区块链技术在服务实体经济、增进社会福祉中发挥更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