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迅猛发展,其网络费用问题一直是社区关注的焦点。“以太坊收税”这一说法时常被提及,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误解,以太坊本身并不像传统国家那样对用户直接“征税”,但其网络机制中确实存在一种价值捕获和分配的机制,最典型的代表便是EIP-1559(以太坊改进提案-1559)及其后续的销毁机制,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机制的本质、运作方式及其对以太坊生态的影响。
“以太坊收税”的真相:EIP-1559的价值捕获
要理解所谓的“以太坊收税”,首先需要了解EIP-1559,这是以太坊在2021年8月伦敦升级中引入的一项重大网络费用改革,在此之前,以太坊的交易费用模型采用的是“拍卖制”,即用户出价越高,越容易被矿工打包进区块,费用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波动极大,尤其在网络拥堵时,费用高得令人望而却步。
EIP-1559的核心变革在于引入了基础费用(Base Fee)和小费(Tip)的双层费用结构:

- 基础费用:这是每笔交易必须支付的费用,其金额由网络的实时拥堵程度动态调整,网络越拥堵,基础费用越高;反之则越低。关键在于,这部分基础费用会被直接销毁(burn),而不是支付给矿工(现在转变为验证者)。
- 小费:这是用户自愿支付给验证者的费用,用于激励验证者优先打包自己的交易,类似于之前的“矿工费”。
当人们谈论“以太坊收税”时,通常指的是基础费用的销毁机制,这部分费用并非进入某个“国库”或被中心化机构控制,而是从流通中永久移除,从而减少了以太坊的总供应量,从这个角度看,它更像是一种通缩性机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税收。
EIP-1559的目标与意义
EIP-1559的引入并非为了“征税”,而是为了实现以下几个重要目标:

- 费用可预测性:通过基础费用的动态调整,用户可以更大致预估交易成本,减少了极端情况下的费用不确定性。
- 抑制网络拥堵:当网络拥堵时,基础费用自动升高,这会一定程度上抑制非紧急交易需求,从而缓解拥堵。
- 价值捕获与通缩:这是最具争议也最核心的一点,通过销毁基础费用,以太坊网络开始捕获其自身使用所产生的价值,随着网络使用率的提升,销毁的ETH数量增加,理论上会对ETH的价格形成支撑,因为供应量在减少,这被许多支持者视为将网络经济收益回馈给代币持有者的一种方式。
争议与影响:是“税收”还是“必要机制”?
尽管EIP-1559的初衷是积极的,但其“价值捕获”或“销毁”机制依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也是“以太坊收税”说法的来源之一。
支持者认为:

- 公平性:网络使用者支付费用,而这些费用用于维护网络本身,通过销毁让所有ETH持有者受益,而非特定群体(如过去的矿工)。
- 通缩效应:在高需求时期,大量ETH被销毁,有助于对抗通胀,提升ETH的内在价值和稀缺性。
- 生态可持续性:为以太坊网络提供了内生性的价值支撑,有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反对者或担忧者认为:
- “税收”之名:他们认为,无论费用如何使用,强制用户为交易支付费用本身就带有“税收”的性质,且缺乏传统税收那样的公共决策和监督机制。
- 费用波动依然存在:虽然基础费用可预测,但小费部分以及整体费用在高峰期依然高昂,用户的实际支出并未显著降低。
- 对矿工/验证者收入的影响:EIP-1559改变了验证者的收入结构,减少了他们对交易费用的直接依赖,但也增加了收入的不确定性(尽管有优先费作为补充)。
- 潜在的中心化担忧:如果网络价值捕获过大,可能会导致大量ETH被销毁,进而可能影响代币分布和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尽管目前来看影响有限)。
未来展望:超越EIP-1559的价值捕获
EIP-1559及其销毁机制是以太坊探索网络价值捕获的重要一步,但并非终点,随着以太坊向PoS(权益证明)的完全过渡以及未来可能的其他升级(如EIP-4844引入Proto-Danksharding以降低Layer 2费用),网络的价值捕获和分配机制仍可能演化。
未来是否会考虑将部分费用用于以太坊生态基金,支持开发者、社区项目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引发更深层次的关于去中心化治理和资源分配的讨论,如何在保持网络高效、安全、去中心化的同时,合理地捕获和分配网络价值,是以太坊社区持续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太坊收税”这一说法,虽然形象,但并不完全准确,EIP-1559引入的基础费用销毁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网络价值捕获和通缩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税收,它旨在优化用户体验、抑制拥堵,并将网络使用产生的部分价值回馈给代币持有者,这一机制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伴随着争议,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以太坊的费用机制及其未来发展,随着以太坊生态的不断成熟,其价值捕获的方式和影响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