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日,以太坊通过了一次备受关注的网络升级——“上海+坎升级”(Shapella+)的后续优化,社区普遍将其称为“以太坊7.28升级”,此次升级虽未像“合并”那样颠覆网络共识机制,但通过调整Gas费用机制、优化质押提取流程及引入通缩模型深化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向“权益证明”转型后的稳定性,同时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升级背景:以太坊“后合并时代”的优化刚需
2022年9月“合并”(The Merge)将以太坊共识机制从PoW转向PoS,能源消耗下降99%以上,但转型后的网络仍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Gas费用波动剧烈,用户在高网络拥堵时需支付高额费用,影响日常交易体验;二是质押生态的流动性限制,虽然PoS允许用户通过质押ETH参与网络验证,但早期升级中质押的ETH无法灵活提取,降低了参与积极性。

28升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旨在通过技术细节的精细化调整,解决PoS机制落地后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以太坊向“高效率、低成本、高安全”的目标迈进。
核心升级内容:通缩、效率与流动性的三重优化
此次升级虽未引入颠覆性协议变更,但通过多个EIP(以太坊改进提案)的协同优化,实现了对网络关键环节的迭代:

EIP-4844:“Proto-Danksharding”proto-分片技术,降低Layer2费用
作为升级的重头戏,EIP-4844引入了“数据blob”机制,为Layer2(二层网络)如Arbitrum、Optimism等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方案,此前,Layer2的交易数据需全部存储在以太坊主网(Layer1),导致主网数据负载过高,进而推高Gas费用,EIP-4844允许Layer2将交易数据以“blob”形式附加在区块中,这些数据仅用于验证,不永久存储,大幅降低了主网的数据压力,据测试,EIP-4844实施后,Layer2的转账费用可降低90%以上,这将显著提升用户在Layer2的体验,推动以太坊生态向“Layer1结算+Layer2处理”的架构演进。
质押提取流程优化:增强质押流动性
尽管“合并”后已实现质押ETH的提取,但7.28升级进一步简化了提取流程,降低了技术门槛,升级后,质押者可通过“部分提取”功能灵活取出质押收益及部分本金,无需等待完整的解锁周期,这一调整不仅提升了质押资金的流动性,也吸引了更多中小用户参与质押,进一步去中心化了验证者节点,增强了网络安全。

通缩机制深化:ETH供应量动态平衡
PoS机制下,每笔交易支付的Gas费中,部分ETH会被销毁(即“通缩”),而质押验证者则获得新铸造的ETH作为奖励(即“通胀”),7.28升级通过优化EIP-1559销毁机制,使Gas费的销毁逻辑更精准:当网络拥堵时,交易需求增加导致Gas费上升,销毁的ETH增多;网络空闲时,销毁减少,通胀占主导,这种“动态平衡”机制使ETH总供应量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网络需求自动调节,据Ultrasound.money数据,升级后ETH的销毁速度显著加快,曾多次实现单日通缩(即销毁量>新发行量),长期来看有助于ETH的稀缺性提升。
升级意义:从“能用”到“好用”的生态跃迁
28升级虽未像“合并”那样引发舆论轰动,但其对以太坊生态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 对用户:Layer2费用降低意味着DeFi、NFT、GameFi等应用的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普通用户参与以太坊生态的门槛降低;质押提取优化则让“质押-使用”的资金流转更灵活,提升了资产配置效率。
- 对开发者:EIP-4844为Layer2提供了可扩展的数据解决方案,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应用层创新,而非底层数据负载问题,这将加速Layer2生态的繁荣,催生更多高吞吐量、低延迟的DApp。
- 对网络:通缩机制的深化和质押流动性的提升,增强了ETH的内在价值和网络安全系数,巩固了以太坊作为“全球计算机”的基础设施地位,也为未来更多复杂应用(如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的落地铺平了道路。
挑战与展望:以太坊的“进无止境”
尽管7.28升级成效显著,但以太坊仍面临挑战:Layer2的爆发式增长可能导致主网“数据可用性”成为新的瓶颈,未来需通过“分片”(Danksharding)等技术进一步扩容;随着生态复杂度提升,网络安全、监管合规等问题也需持续关注。
展望未来,以太坊的升级节奏将更加注重“生态协同”——从技术优化转向用户体验、开发者工具、跨链互操作性的全方位提升,7.28升级或许不是以太坊最“高光”的时刻,但它无疑是迈向“大规模采用”的关键一步,证明了区块链网络在迭代中实现“进化”的可能性。
正如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所言:“区块链的竞争不是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生态的长期建设。”7.28升级,正是以太坊生态从“技术驱动”向“生态驱动”转型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