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折以太坊”的诱惑:天上掉下的“馅饼”还是“陷阱”?
“原价3000元的以太坊,现在95折就能买到,手慢无!”
“内部渠道特供,错过这次再等半年!”

近年来,随着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普及,各类“低价折扣”“内部特供”的虚拟货币交易广告在社交平台、加密社群中悄然蔓延。“95折以太坊”因“折扣力度大”“看似正规”成为不少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广告宣称,用户通过指定平台或个人即可“打折购买”以太坊,甚至承诺“秒到账”“无手续费”,吸引了不少渴望“低成本上车”的投资者,尤其是刚接触加密货币的新手。
这些看似诱人的“折扣”,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随着多地警方通报,越来越多参与“95折以太坊”交易的投资者不仅没“薅到羊毛”,反而血本无归,更有不少人因涉嫌“洗钱”“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95折”背后的黑色链条:诈骗+洗钱,法律红线碰不得
“95折以太坊”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何参与者会触犯法律?
据警方调查,这类“折扣虚拟货币”交易的底层逻辑往往是“诈骗赃款洗钱”,具体而言,诈骗团伙通过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赃款,并将这些赃款购买成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由于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直接变现容易被追踪,于是他们便以“打折出售”为诱饵,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接盘”。

投资者在“购买”时,通常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或个人钱包进行转账,而诈骗团伙会利用这些交易将“脏钱”洗白。
- 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初期让投资者少量“购买”并成功收到折扣后的以太坊,形成“靠谱”假象;
- 大额收割后跑路:一旦投资者加大投入,诈骗团伙便直接拉黑失联,或利用技术手段篡改转账记录,让投资者“有币无实”;
- 多层转移混淆资金:通过多个“水账户”和虚拟货币混币服务,将赃款层层转移,增加警方追踪难度。
更关键的是,许多参与者明知“折扣异常”,仍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不主动诈骗,只是低价买入就没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仍为其提供资金账户、协助转账或转移资金,情节严重的,构成“洗钱罪”;若为诈骗团伙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则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
血泪教训:从“贪小便宜”到“涉嫌犯罪”的致命一步
“我以为只是捡个便宜,没想到把自己送进了局子。”这是不少因“95折以太坊”被抓者的悔恨之言。
案例1:大学生小王在社交群看到“95折以太坊”广告,对方承诺“先付后币,1分钟到账”,初期小额购买确实顺利,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10万元“抄底”,结果对方失联,10万元血本无归,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警方后来找到他——他转入的资金被证实是电信诈骗的赃款,因涉嫌“洗钱罪”被取保候审,学业和前途均受影响。

案例2:退休职工李阿姨经“熟人”介绍参与“95折以太坊”交易,对方称“有内部渠道,稳赚不赔”,她不仅自己投入30万元养老钱,还拉拢邻居一起参与,警方捣毁该团伙时,李阿姨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积蓄悉数追缴。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虚拟货币交易中,“天上掉馅饼”往往伴随着“地上有陷阱”,一旦参与非法资金流转,投资者不仅可能面临财产损失,更可能因法律意识淡薄沦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人”。
警惕虚拟货币交易陷阱:法律与风险的双重警示
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多次明确: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相关交易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不受法律保护,任何以“虚拟货币交易”为名的“折扣”“内部特供”“高收益”承诺,都极有可能是诈骗或洗钱陷阱。
普通投资者如何避免踩坑?
- 拒绝“低价诱惑”:正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不存在“内部折扣”,任何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交易都需高度警惕;
- 核实资金来源:不参与任何来路不明的虚拟货币交易,避免成为“洗钱”环节的“帮凶”;
- 强化法律意识:明知他人利用虚拟货币实施犯罪,仍提供帮助的,需承担刑事责任;
- 选择合法渠道:如需投资虚拟货币,应通过我国境内合规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目前我国已全面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但需注意其风险极高,普通投资者需谨慎参与。
“95折以太坊”的骗局,本质是利用人性“贪小便宜”的弱点,将投资者拖入违法犯罪的泥潭,在虚拟货币的世界里,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唯有坚守法律底线,远离非法交易,才能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避免因一时贪念追悔莫及,任何试图“走捷径”的行为,最终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