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通,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烧纸”备受瞩目,这项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习俗,在当地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高达两层楼的烧纸塔,本文将带您探秘南通烧纸传统,了解这项神秘习俗的起源、寓意及传承。
南通烧纸的起源与寓意
南通烧纸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相传当时的一位著名道士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此地创建了烧纸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在当地民间流传,并赋予了丰富的寓意。
南通烧纸仪式主要寓意着三点:一是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二是祈求神灵庇佑,愿家园安宁、五谷丰登;三是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在烧纸过程中,民众相信纸钱的火焰能够将他们的愿望传递给神灵,实现心中的祈求。
两层楼高的烧纸塔
在南通烧纸习俗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高达两层楼的烧纸塔,这座塔一般用木头搭建,共有两层,上层为八角形,下层为六角形,塔内放置大量的纸钱,寓意着财源滚滚,在清明节当天,烧纸塔被点燃,火焰熊熊,场面壮观。

搭建烧纸塔的过程也颇具讲究,挑选一根粗壮的木头作为塔柱,再选用细木条搭建塔身,塔身内部用细木条分隔成多个区域,用以放置纸钱,在搭建过程中,民众会精心装饰塔身,如贴上彩纸、挂上灯笼等,使其显得金碧辉煌。
烧纸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通烧纸习俗不断传承与演变,如今,这项传统习俗已成为当地清明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现代社会,南通烧纸仪式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但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在烧纸过程中,民众会加入现代歌曲、舞蹈等表演形式,使烧纸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了倡导环保理念,部分地区的烧纸活动已采用环保纸钱,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南通烧纸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寓意承载着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传统习俗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南通烧纸这一千年习俗在未来能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