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挖矿的狂热年代,显卡不仅是游戏玩家的“梦想装备”,更是矿工眼中的“印钞机”,而在众多参与以太坊挖矿的显卡中,NVIDIA GeForce GTX 970无疑占据着特殊地位——它凭借均衡的性能、亲民的价格和不错的能效比,一度成为中小矿工的“入门神器”,随着以太坊从PoW转向PoS,以及加密货币市场的风云变幻,这款曾经的“挖矿神卡”早已褪去光环,成为一段值得回味的行业记忆。
GTX 970的“挖矿基因”:性能与价格的黄金平衡点
2014年,GTX 970作为NVIDIA“ Maxwell”架构的代表产品横空出世,它拥有1664个CUDA核心、4GB GDDR5显存(位宽为128bit),核心频率1053MHz(加速频率至1178MHz),TDP功耗仅145W,在游戏领域,它以1080p高画质畅玩3A大作的能力征服了玩家;而在挖矿市场,它的特性恰好契合了以太坊挖矿的需求。
以太坊(Ethash)算法依赖显卡的算力(MH/s)和显存容量,对核心频率要求相对较低,GTX 9单卡算力约25-28MH/s,4GB显存足以容纳Ethash算法的DAG文件(2018年前DAG大小小于4GB,后期需“分屏挖矿”但影响不大),更重要的是,其二手价格在挖矿热潮中长期维持在800-1200元区间,算力“性价比”(每MH/s成本)远高于同时期高端显卡,甚至成为“矿卡”市场的“硬通货”,中小矿工常组建4-6卡矿机,以单机约150-170W的总功耗,产出可观的以太坊,回本周期普遍在3-6个月。
挖矿热潮下的“双面人生”:从“香饽饽”到“消耗品”
2016-2018年,以太坊价格从十几美元飙升至近千美元,GTX 970的挖矿需求激增,大量新卡被矿场批量采购,二手市场更是“一卡难求”,矿工们对其进行超频(核心/显存电压拉满)、24小时不间断运行,显存颗粒、供电模块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寿命被大幅压缩。

此时的GTX 970,对矿工而言是“盈利工具”,对游戏玩家却是“风险之选”,许多“矿卡”被翻新后流入二手市场,看似成色新,实则暗藏隐患:花屏、掉驱动、显存损坏等问题频发,尽管如此,在“挖矿暴利”的诱惑下,仍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将其视为“低成本入场”的跳板。

时代落幕:以太坊“合并”与GTX 970的“矿卡宿命”
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合并”(The Merge),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这意味着显卡挖矿时代正式终结,曾经依赖以太坊挖矿的显卡(包括GTX 970)瞬间失去价值,矿工集体“离场”,大量矿机被拆解,显卡在二手市场遭遇“断崖式”抛售。

GTX 970的算力在PoS时代彻底归零,二手价格从高峰时的千元级暴跌至300-500元,甚至不如废品回收价,更糟糕的是,长期高负荷运行导致的硬件老化,让许多卡在游戏场景中也频频“翻车”,曾经的“性价比之王”,最终沦为“电子垃圾”的代名词。
回望与反思:一场关于“热潮”与“理性”的启示录
GTX 970的挖矿历程,是加密货币行业的一个缩影,它曾让无数普通人通过“算力”实现财富梦想,也暴露了市场投机、资源浪费的弊端,显卡厂商因挖矿需求疯狂扩产,导致游戏玩家“一卡难求”;矿工追逐短期利益,忽视了硬件寿命与市场风险;而以太坊的“转向”,则彻底击碎了“挖矿永续”的幻想。
GTX 970或许只能在二手市场的角落里,偶尔被怀旧玩家或预算有限的用户捡起,但它留下的故事仍在提醒我们:任何脱离技术本质与价值规律的“热潮”,终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退场,而对于普通人而言,理性看待投机,敬畏市场规律,或许才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唯一“解法”。
毕竟,在科技与金融的交织浪潮中,没有永远的“神卡”,只有永远在变化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