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正深刻改变着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与服务生态,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国家队”,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中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浪潮,前瞻性布局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在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探索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服务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更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战略引领:区块链赋能金融转型
中行将区块链技术列为集团级战略重点,依托“金融科技+场景生态”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从底层技术研发到上层场景应用的完整体系,早在2017年,中行便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场景适配,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平台——“中银区块链”,该平台具备高并发、高安全、可扩展的特性,能够满足金融级应用对性能与合规的严苛要求,为后续业务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中行致力于解决传统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信任成本高、流程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痛点,推动金融服务从“中心化信任”向“技术信任”转变,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场景落地:区块链应用多点开花
中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跨境金融:打通国际贸易“最后一公里”
跨境支付与结算一直是中行区块链应用的重点方向,依托区块链技术,中行推出“跨境区块链服务平台”,连接境内外参与方,实现贸易单据的数字化流转与实时核验,在“单一窗口”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上,中行与海关、税务等部门数据互通,为企业提供“秒级”报关核验、融资放款服务,大幅缩短了跨境贸易融资周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该平台已服务超万家企业,累计处理业务量超千亿美元,成为稳外贸、促开放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共享平台”,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多级供应商,通过将应收账款、订单、物流等信息上链存证,银行可实时掌握企业经营与交易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线上化融资服务,中行“中银智链”平台已服务汽车、制造、医疗等多个行业,帮助小微企业凭可信订单获得无抵押贷款,有效盘活了产业链“活水”。
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提升金融服务智能化水平
在数字资产领域,中行积极探索区块链与数字人民币的结合,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支付即结算”“条件支付”等创新功能,在供应链场景中,可预设智能合约条款,当货物交付验收后自动触发货款支付,降低人为操作风险,中行还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出数字托管、数字票据等产品,实现了资产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与运营效率。

智慧政务与社会责任:区块链助力公共服务升级
中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民生服务领域,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在“不动产抵押登记”场景中,通过区块链平台整合银行、税务、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多方数据,实现抵押登记、贷款审批、过户等业务“一网通办”,将传统3-5个工作日的流程压缩至1天内完成,在公益慈善领域,中行搭建“公益区块链平台”,确保捐款流向可追溯、用途可监管,提升公益透明度与公信力。
创新驱动: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
中行在区块链应用中始终坚持“自主可控+开放合作”双轮驱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隐私计算、跨链交互、共识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多项专利成果;积极联合监管机构、高校、企业共建区块链生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规范与安全体系建设,中行加入“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金链盟)”,与多家银行共同探索跨机构区块链应用场景,促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行注重区块链技术的风险防控,通过建立完善的合规审查机制与安全运维体系,确保技术应用在监管框架内有序推进,实现“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未来展望: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
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将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价值,中行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新赛道,进一步拓展区块链在绿色债券、跨境征信、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服务向更普惠、更智能、更安全方向发展。
中行将积极拥抱Web3.0、元宇宙等新兴趋势,探索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创新,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数字金融生态,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行智慧”与“中行方案”。
从跨境贸易到供应链金融,从智慧政务到数字资产,中国银行区块链应用的落地实践,不仅彰显了金融科技转型的决心与实力,更体现了国有大行服务国家战略、践行普惠金融的责任担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深化,中行有望以区块链为纽带,连接更多市场主体,推动金融服务模式的重塑与升级,为构建数字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