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交易的火爆,各类加密货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欧亿交易所”因宣传“高收益”“便捷操作”等吸引了不少用户,近期有消息称“欧亿交易所可帮别人完成实名认证”,这一看似“方便”的服务,实则暗藏巨大法律与安全风险,值得所有用户警惕。
“帮别人实名”是违规操作,违反平台与监管规定
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必须严格执行“实名制”要求,用户需通过本人身份证、手机号等真实身份信息完成注册与认证,这一规定的核心目的,是遏制洗钱、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帮别人实名”本质上是为他人提供虚假身份认证服务,属于严重违规行为,无论是通过借用他人身份信息、伪造资料,还是利用平台漏洞代操作,均违反了欧亿交易所的用户协议及国家监管规定,一旦被发现,平台有权立即封禁相关账户,并可能向监管部门报告,涉及违法犯罪的还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对“被实名人”的巨大风险:信用受损、法律责任难逃
在“帮别人实名”的场景中,出借自己身份信息的人(即“被实名人”)往往以为自己只是“帮个小忙”,却不知已将自己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 信用风险:若被实名账户涉及洗钱、网络赌博、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相关记录可能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导致贷款、信用卡申请、出行受限等严重后果。
- 法律责任:根据《刑法》,若账户被用于实施诈骗、贩毒等犯罪,被实名人即便未直接参与,也可能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承担刑事责任,曾有案例显示,出借身份证帮他人注册支付平台账户,最终被判刑并处罚金。
- 财产损失:被实名账户可能被他人用于借贷、透支,一旦产生债务,追责对象将是账户实名人,导致个人财产被冻结或强制执行。
对平台与用户的潜在危害:助长黑产,破坏生态
“帮别人实名”的行为不仅违规,更会破坏整个交易生态的安全。

- 助长黑产犯罪:犯罪分子利用实名不严格的账户进行洗钱、跑分等非法活动,使平台沦为“洗钱工具”,加剧金融风险。
- 损害平台信誉:若平台默许或存在“帮实名”漏洞,将面临监管严厉处罚,甚至被关停,正常用户的资产安全也无法保障。
- 用户信息泄露:第三方代操作过程中,用户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敏感信息可能被泄露或滥用,引发二次诈骗。
监管部门与平台的严正态度:合规是底线
我国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态度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任何交易平台不得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交易等业务,欧亿交易所若涉及此类业务,本身已涉嫌违规。
对于“帮别人实名”的行为,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平台也需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强化身份核验,对违规账户“零容忍”,用户切勿因小利或“人情”参与此类操作,避免得不偿失。
提醒:保护个人信息,远离“代实名”陷阱
在此提醒广大用户:
- 身份信息不外借:身份证、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是重要的法律凭证,切勿因“帮忙”“兼职”等理由出借或出售他人。
- 选择合规平台:虚拟货币交易风险极高,我国已明令禁止相关业务,请勿轻信高收益宣传,远离非法平台。
- 主动举报违规:若发现“帮别人实名”等可疑行为,可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欧亿交易所帮别人实名”绝非“便民服务”,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行为,无论是出借身份信息者,还是协助操作者,都需清醒认识到其背后沉重的法律代价,唯有坚守法律底线,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才能远离风险,守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