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挖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显卡则是这个话题中最核心的“生产工具”,每当有新一代旗舰显卡发布,关于其挖矿性能的讨论便会甚嚣尘上。“以太坊3090一天”这个关键词,曾一度在矿工圈子里掀起过不小的波澜,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代表了无数矿工对高效、低成本回本的渴望,时至今日,我们再来审视这个说法,它究竟是通往财富新捷径的钥匙,还是一场早已破灭的算力神话?
“3090一天”的传说:算力巅峰的诱惑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NVIDIA GeForce RTX 3090的诞生,作为消费级市场的卡皇,3090以其24GB的巨大显存和强大的CUDA核心,在图形渲染领域所向披靡,但矿工们很快发现,这块“猛兽”在挖矿领域同样天赋异禀。
相比于专为挖矿设计的“矿卡”(如RX 5700/5800系列),3090拥有两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 超高显存:24GB GDDR6X显存,使其能够轻松处理以太坊等需要大显存来缓存的算法,在高难度网络下不会因为显存不足而性能下降。
- 强大的通用计算能力:其核心频率和CUDA核心数量,使其在以太坊的DAG文件计算和哈希运算中表现出色。
在以太坊尚未合并(The Merge,从PoW转向PoS)的“黄金时代”,一块RTX 3090在优化过的系统(如PhoenixMiner、NBMiner等)中,其算力可以稳定在120-130 MH/s(兆哈希/秒)左右,这个数字在当时是消费级显卡的天花板。
“一天能挖多少”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一个变量——以太坊的挖矿难度和币价,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回溯计算:
- 假设算力:125 MH/s
- 以太坊全网算力: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全网算力曾高达近1 TH/s(1,000,000 MH/s)。
- 日产量计算: (你的算力 / 全网算力) 每日出块奖励 币价
在2021年11月,当以太坊币价站上4800美元的高峰,全网算力约为800 TH/s时,一块3090的日产量大约在: (0.125 TH/s / 800 TH/s) * (约7200 ETH/天) ≈ 125 ETH

这意味着,在那个疯狂的牛市中,“以太坊3090一天挖一个多币”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刨去电费(当时一度高达0.8元/度甚至更高),其日利润依然相当可观,这便是“3090一天”传说的来源,它描绘了一幅“躺赚”的美好蓝图。
神话的破灭:从“印钞机”到“电费刺客”
加密市场永远没有只涨不跌的神话,支撑“3090一天”高利润的,是两个极其脆弱的支点:高币价和相对较低的全网算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和矿工涌入,以太坊的全网算力呈指数级增长,从几百TH/s轻松突破1 TH/s,甚至一度达到1.5 TH/s以上,算力的增加直接摊薄了每个矿工的收益,即便币价保持高位,单卡的日产量也开始急剧下滑,曾经能挖到1.1 ETH的3090,可能连0.5 ETH都达不到了。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币价的暴跌,从2022年初开始,加密市场进入漫长的熊市,以太坊价格从近5000美元一路跌至1000美元区间,这意味着,挖矿的“收入”端直接腰斩再腰斩。
当收入暴跌,而成本(主要是显卡本身的折旧和电费)却居高不下时,3090的地位便急转直下,对于许多高位入场的矿工来说,他们的显卡已经变成了“沉没成本”,每天开机挖矿,刨去高昂的电费,所剩无几,甚至是在“为电网打工”,曾经风光无限的“印钞机”,一夜之间沦为“电费刺客”。
时代的终章:以太坊合并与3090的“新生”
2022年9月15日,以太坊完成了备受瞩目的“合并”(The Merge),其共识机制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了权益证明(PoS)。
这对“以太坊3090一天”的说法,是彻底的终结。
在PoS机制下,不再需要通过“挖矿”来产生新的区块,显卡的哈希算力变得毫无用处,无数依赖挖矿为生的GPU,一夜之间失去了其核心价值,那些曾经被3090的算力所吸引的矿工,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要么低价出售显卡,要么转战其他仍支持PoW的币种(如RVN、ERG等),但这些币种的收益和生态远不能与以太坊同日而语。
超越挖矿的“3090一天”
再有人提起“以太坊3090一天”,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一个提醒我们市场风险和科技迭代的无声墓志铭,那个依靠显卡算力就能轻松获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RTX 3090的故事并未因此结束,失去了挖矿光环的它,回归了它的本源——为创作者和玩家服务。
对于视频剪辑师、3D建模师、AI研究员以及追求极致画面的游戏玩家来说,“3090一天”代表着另一种价值:可能是渲染一个复杂项目所节省的数小时时间,是流畅运行4K光追游戏的极致体验,或是训练AI模型时带来的效率飞跃。
从这个角度看,“以太坊3090一天”的算力神话虽然破灭了,但作为一款消费级显卡的传奇,它所创造的另一重价值,或许才刚刚开始,它提醒着我们,科技的魅力在于其不断演进的无限可能,而任何一种技术的应用,都应放在其正确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