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视为区块链技术从概念走向应用落地的关键一年,在金融领域,这一年被赋予了“探索元年”的称号——尽管技术成熟度与监管框架尚在完善,但全球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监管机构已纷纷投身实践,区块链在支付清算、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资产证券化等多个场景展现出重塑传统金融模式的潜力,这一年,区块链金融应用在争议与期待中前行,不仅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奠定了后续行业发展的基础。
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探索的催化剂
2018年,区块链金融应用的升温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共同推动,年初,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区块链的态度从“谨慎观望”转向“积极布局”:中国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范畴,多地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美国证监会(SEC)开始探索区块链监管沙盒;欧盟通过《区块链欧洲联盟计划》,旨在推动跨境金融协作。
资本层面,区块链金融领域融资额屡创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球区块链金融领域融资超过100亿美元,涵盖底层技术、行业应用、数据服务等全产业链,传统金融机构如高盛、摩根大通,以及蚂蚁金服、京东科技等科技巨头,均通过战略投资或自研团队加码布局,为区块链金融应用的落地提供了资金与技术支撑。

场景化落地:从“概念验证”到“价值初显”
2018年,区块链金融应用的突破性进展体现在多个场景的“从0到1”实践,核心价值集中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信任三大维度。
支付清算:跨境支付与数字货币的突破
跨境支付是区块链金融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之一,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流程繁琐、到账时间长(通常3-5天)、手续费高(平均手续费约7%),2018年,Ripple(瑞波币)与全球多家银行合作,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的xRapid系统实现秒级跨境支付,手续费降至传统模式的1/3;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联合推出“链融”,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大幅缩短结算周期。
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探索在2018年加速,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挂牌成立,启动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研发测试;瑞典央行(Riksbank)推出“克朗”(e-krona)试点,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法定货币发行与流通中的应用,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提供参考。

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信用难以向多级供应商传递,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18年,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场景:
- 微众银行“微企链”:通过区块链连接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金融机构,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可拆分、可流转的数字凭证,实现“信用穿透”,帮助中小企业凭核心企业信用获得融资,融资成本降低20%以上。
- 京东“智臻链”:依托京东生态,将供应商的订单、物流、仓储等数据上链,形成可信的数字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链上数据实时放款,融资效率提升60%。
这些实践证明,区块链能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孤岛”与“信任缺失”问题,提升资金流转效率。
资产证券化(ABS):穿透式监管与风险防控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底层资产真实性核查难、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易引发风险,2018年,区块链技术被引入ABS全流程管理:

- 百度“百融链”:通过区块链将ABS底层资产(如消费信贷、车贷)的信息上链,实现资产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帮助投资者穿透底层资产,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 招行“链上ABS”:将ABS发行、登记、交易、清算等环节上链,实现“一券一链”,监管机构可实时监控资产动态,提升市场透明度,防范道德风险。
保险与征信:信任机制的重构
在保险领域,2018年出现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保险”试点:如平安保险推出“区块链+航空延误险”,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触发理赔条件,理赔时效从传统的3-7天缩短至秒级;在征信领域,微众银行与深圳征信合作搭建“联盟链”,实现多维度征信数据的共享与交叉验证,提升征信数据的准确性与覆盖面,助力普惠金融。
挑战与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2018年区块链金融应用取得诸多进展,但行业仍面临显著挑战:
- 技术成熟度不足:区块链的“吞吐量低”(如比特币每秒7笔交易)、“延迟高”等问题难以满足金融场景的高并发需求;跨链技术尚未成熟,不同区块链系统间的数据互通成为瓶颈。
- 监管框架滞后:全球对区块链金融的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智能合约的效力、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尚无明确规范,导致企业“不敢大胆试”。
- 行业标准缺失:不同机构开发的区块链平台技术架构、数据格式不统一,形成新的“技术孤岛”,阻碍了规模化应用。
- 应用场景深度不足:多数项目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未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部分企业存在“蹭区块链热点”嫌疑,技术落地与实际需求脱节。
从“探索元年”到“价值深耕”的起点
2018年,区块链金融应用在争议中前行,既有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突破性进展,也暴露了技术、监管、标准等短板,这一年,行业完成了从“概念炒作”到“价值探索”的转折,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回望,2018年并非区块链金融应用的终点,而是“价值深耕”的起点,随着技术迭代(如分片、侧链、零知识证明等)、监管完善(如全球监管沙盒机制)、行业标准统一,区块链金融将在更广阔的场景中释放潜力,推动传统金融向“数字化、智能化、普惠化”转型,而2018年的探索与试错,正是这场金融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铺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