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相关部门对以太坊挖矿活动展开的专项整治行动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前沿阵地,广东此次对加密货币挖矿的“亮剑”,不仅体现了国家层面遏制虚拟货币“挖矿”乱象的决心,更折射出区域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深层逻辑。
事件背景:政策高压下的“清零”行动
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其“挖矿”过程依赖高算力计算机进行复杂运算,消耗大量电力资源,此前,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要求各地坚决清理整治,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用电大省,此前曾出现部分企业或个人以“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名义变相开展挖矿业务,不仅挤占公共能源资源,还存在金融风险、环境污染等隐患。
此次广东查处的以太坊挖矿事件,正是全国范围内打击虚拟货币“挖矿”的延续,据通报,相关部门通过技术监测、线索排查和联合执法,关停了多个隐藏在工业园区、偏远地区的非法挖矿点,没收相关设备并对涉事主体依法处罚,行动中,执法人员发现部分挖矿点甚至盗用工业用电或居民用电,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浪费问题。

严查背后的多重考量
广东对以太坊挖矿的“零容忍”态度,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的叠加:
-
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
挖矿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产业,有数据显示,以太坊挖矿年耗电量一度超过一些中等规模国家,广东作为能源输入型省份,保障电力供应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双碳”)的压力较大,取缔挖矿活动,有助于将能源资源优先保障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
防范金融风险与维护市场秩序
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往往涉及非法集资、洗钱、逃税等违法行为,易滋生金融乱象,广东作为金融开放前沿,更需警惕资本无序流动对经济稳定的影响,通过打击挖矿,能够切断虚拟货币产业链的非法环节,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健康的金融环境。 -
引导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
广东正着力打造“制造业强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挖矿行业属于虚拟经济范畴,过度投入可能导致人才、电力等资源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失,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将支持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符合国家战略的数字产业发展,而非消耗资源的低效“挖矿”活动。
产业转型与合规发展之路
尽管以太坊正通过“合并”等技术升级转向“权益证明”(PoS),大幅降低能耗,但我国对虚拟货币“挖矿”的监管态度始终明确,此次广东事件也释放出信号:任何以高耗能、高风险为特征的虚拟货币活动,在合规框架下均无生存空间。
对于行业而言,转型势在必行,部分挖矿企业或可转向区块链技术的合规应用,如供应链金融、数字版权、跨境支付等实体经济场景;地方政府可引导相关算力资源服务于人工智能、基因测序等合法领域,实现技术价值的再利用。
在规范中拥抱数字经济未来
广东查以太坊挖矿事件,不仅是一次监管行动,更是对数字经济发展方向的深刻诠释,虚拟货币的“野蛮生长”时代已落幕,而区块链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于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随着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产业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必将在规范中行稳致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