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始终以金融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将其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工行围绕“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民生”“区块链+产业”等场景,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应用生态,成为国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领军者之一。
战略布局:从顶层设计到生态构建
工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布局始于2017年,将其纳入集团“科技强行”战略核心,通过成立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实验室,组建专业化研发团队,工行逐步形成了“技术自主可控、场景深度融合、生态协同开放”的区块链发展路径,截至2023年,工行区块链平台“工银链”已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累计申请区块链相关专利超200项,技术覆盖共识算法、智能合约、隐私计算等多个关键领域,为上层应用提供了安全、高效、可扩展的底层支撑。
核心应用场景:赋能金融主业与民生服务
工行区块链应用聚焦“以客户为中心”,深度嵌入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民生服务等核心业务场景,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供应链中“中小企业信用难穿透、融资流程繁琐”等痛点,工行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工银e信”平台,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多级供应商,平台通过真实交易上链、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实现了应收账款的拆分、流转与融资全流程线上化,截至2023年,“工银e信”累计服务企业超10万家,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20%以上,融资效率提升60%,有效盘活了产业链“活水”。

跨境支付与结算:提升国际业务效率
在跨境金融领域,工行携手SWIFT及多家国际银行,探索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清算平台,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实现了支付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对账自动化,将传统跨境支付的平均处理时间从3-5天缩短至分钟级,同时降低了人工对账成本和操作风险,在“工银智链”跨境信用证业务中,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单据审核、验真、付款的全流程自动化,将业务办理时间从原来的5-7天压缩至1天以内。
民生服务:区块链赋能“数字普惠”
工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民生领域,推出“数字身份”“公益慈善”“不动产登记”等创新服务,基于区块链的“工银e社保”平台,实现了社保数据跨部门共享与可信验证,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在公益领域,“工行公益链”确保捐款流向透明可追溯,每一笔善款从捐赠到受助全程上链,增强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工行还与多地政府合作,推动区块链不动产登记平台建设,将交易、登记、税务等环节整合至链上,实现了“一次都不跑”的便捷服务。

技术创新与安全合规:筑牢应用根基
工行始终将“安全可控”作为区块链应用的生命线,通过自主研发的“工银链”平台,实现了国密算法集成、节点身份认证、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突破,满足金融级安全标准;积极拥抱监管,参与央行数字货币(DCEP)试点工作,将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场景深度融合,探索“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在跨境支付、供应链结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技术迭代上,工行持续探索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实时交易数据,结合区块链存证,确保贸易背景真实性;在智能合约中引入AI动态优化算法,提升合约执行的灵活性与风险控制能力。
行业赋能与未来展望
作为区块链技术的积极践行者,工行不仅推动自身业务创新,更致力于构建开放生态,通过输出“工银链”技术能力,工行与政务、医疗、物流等多行业合作伙伴共建区块链联盟,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在医疗领域,与医院合作打造“区块链电子病历平台”,实现患者数据跨院互认;在司法领域,推出“区块链司法存证平台”,为电子证据提供可信存证服务。
展望未来,工行将继续深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聚焦“数字工行”建设目标,重点突破跨境金融、绿色金融、产业互联网等场景的创新,推动区块链从“单点应用”向“生态协同”升级,积极参与区块链国际标准制定,以技术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贡献“工行智慧”。
从供应链金融到跨境支付,从民生服务到产业赋能,工商银行以区块链技术为笔,在金融创新的画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深化,工行区块链应用必将进一步释放“科技+金融”的乘数效应,为构建更加高效、普惠、安全的数字金融生态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