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中,“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放大收益,也能加速风险,当企业过度依赖杠杆扩张,往往会在市场波动中陷入被动,欧逸里(Oyili)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消费品牌,曾通过高杠杆策略实现了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但也因此面临资金链紧张、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近年来,欧逸里启动了一场深刻的“去杠杆”转型,通过战略重构、业务优化和财务重塑,逐步摆脱对资本的依赖,回归经营本质,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更成为消费行业“去虚向实”的典型案例。
认清杠杆之重:欧逸里的“甜蜜负担”
欧逸里的崛起,与激进杠杆策略密不可分,2018-2021年,借助消费升级风口,欧逸里通过大规模债务融资(银行贷款、供应链金融、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多轮风投注入),快速扩张门店网络、加大营销投入,并在三年内跻身行业头部,杠杆带来的“增长幻觉”令人振奋: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80%,市场份额从5%跃升至18%。
但高杠杆的代价也逐渐显现:
- 财务成本高企:债务利息吞噬了30%的净利润,现金流常年紧绷;
- 抗风险脆弱:2022年消费市场遇冷,营收增速骤降至15%,却仍需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一度陷入“借新还旧”的困境;
- 管理失控:规模扩张过快导致供应链冗余、门店坪效下降,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亏损。
“杠杆就像跑步时的助推器,用多了会让人失去平衡。”欧逸里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内部反思会上坦言,“我们必须学会‘轻装上阵’,否则跑不远也跑不稳。”

去杠杆的核心逻辑: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
欧逸里的去杠杆并非简单的“降负债”,而是一场涉及战略、业务、财务的系统工程,其核心逻辑是:剥离低效资产、优化现金流结构、提升内生增长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对外部资本的依赖。
战略收缩:砍掉“非核心业务”,聚焦主航道
去杠杆的第一步,是“断舍离”,欧逸里曾布局电商代运营、自有服装线等多元化业务,这些业务虽能短期贡献营收,但占用大量资金且协同性弱,2022年起,欧逸里陆续关停了3个非核心事业部,回收资金超5亿元,将资源聚焦到核心的家居用品业务。

“我们以前总想着‘做大’,现在更懂‘做精’。”张磊表示,核心业务聚焦后,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产品毛利率从35%增长至42%,现金流显著改善。
业务优化:从“重资产”到“轻运营”
传统家居行业依赖线下门店和仓储,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模式,欧逸里通过“数字化+轻资产”改造,大幅降低了固定资产投入:

- 关并低效门店:两年内优化了120家坪效低于行业平均的门店,转向“体验店+线上直播”的融合模式,单店坪效提升25%;
- 供应链瘦身:与第三方仓储合作,减少自建仓库面积30%,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库存周转率提升40%,资金占用成本降低2亿元;
- 加盟模式升级:将直营店逐步转为加盟,总部输出品牌和管理,加盟商承担门店成本,2023年加盟占比提升至60%,扩张不再依赖自有资金。
财务重塑:降负债、优结构、强造血
财务端是去杠杆的主战场,欧逸里采取了“三步走”策略:
- 主动降负债:用经营现金流偿还部分高息债务,总负债率从72%降至45%;
- 优化融资结构:减少短期债务占比,发行3年期中期置换债,将平均融资成本从6.8%降至4.2%;
- 强化现金流管理:推行“现金为王”政策,要求各业务线“以收定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60天压缩至35天,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两年为正。
去杠杆的挑战与破局:平衡“当下生存”与“长期发展”
去杠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欧逸里曾面临两难:收缩规模可能导致短期业绩下滑,影响市场信心;而过度追求“降负债”又可能错失增长机会,为此,欧逸里选择了“有质量的收缩”:
- 保留增长引擎:在砍掉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大核心品类(如智能家居)的研发投入,2023年该品类营收同比增长35%,成为新的增长点;
- 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产业资本合作,引入具有供应链资源的投资者,既补充了资金,又强化了产业链协同;
- 内部降本增效:通过数字化工具管理人力成本,人均效能提升20%,将节省的资金投入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
去杠杆的启示:回归经营本质,方能行稳致远
欧逸里的去杠杆实践,为依赖资本扩张的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 杠杆是工具,不是目的:企业扩张需量力而行,过度依赖杠杆终将反噬自身;
- 现金流是生命线:唯有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 长期主义的价值:去杠杆的本质是回归“产品为根、用户为本”,只有创造真实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欧逸里的负债率回归健康区间,净利润率提升至12%,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张磊说:“去杠杆就像给企业‘减肥’,过程虽然痛苦,但换来的更轻盈的体态和更强的耐力。”
从资本狂欢到稳健经营,欧逸里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真正的增长,从来不是靠杠杆“堆”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熬”出来的,对于在资本浪潮中浮沉的企业而言,这或许是最值得借鉴的“去杠杆之道”。

